
[seeing the name of a thing one thinks of its function;as the name implies;think what a name or title should imply] 觀其名稱就可推想其含義
舊社會裡有一種“太平鼓”,顧名思義,這固然有粉飾太平,美化封建統治的味道,但也反映了老百姓對于和平安甯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看到名稱,就想到它的含義。《三國志·魏志·王昶傳》:“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家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沖虛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桓南郡 與 道曜 講《老子》, 王侍中 為主簿在坐。 桓 曰:‘ 王主簿 ,可顧名思義。’ 王 未答,且大笑。 桓 曰:‘ 王思道 能作大家兒笑。’” 劉孝标 注:“《老子》明道, 禎之 字 思道 ,故曰‘顧名思義’。” 清 李漁 《閑情偶寄·治服·鞋襪》:“從來名婦人之鞋者,必曰‘鳳頭’。世人顧名思義,遂以金銀製鳳,綴於鞋尖以實之。” 碧野 《青山常在水長流》:“顧名思義,我們很容易就知道,夫妻船是由一對夫婦駕駛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顧名思義漢語 快速查詢。
“顧名思義”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拆解
核心解釋
指通過事物的名稱或字面表述,直接推斷其本質或内容。常用于解釋某個名稱與其實質之間的關系,強調名稱與内涵的一緻性。
例如:
“‘動物園’,顧名思義,就是集中飼養、展示動物的場所。”
用法特點
近義詞
反義詞
注意事項
該成語側重“名稱與實質相符”的客觀描述,若名稱與内容不符時不可使用(如“挂羊頭賣狗肉”的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