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趨之若骛”是常見的誤寫形式,正确寫法應為“趨之若鹜”(qū zhī ruò w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為“像野鴨一樣成群跑過去”,比喻許多人争相追逐同一事物,常含貶義,暗示盲目跟風或追逐不正當目标。例如:“新潮産品發布時,總有人趨之若鹜。”
二、詞源與用法
三、常見誤寫辨析
四、近義與反義
提示:使用該成語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寫,并關注其隱含的批評意味。
《趨之若骛》是一個成語,表示一個人追求某種目标或追逐某種事物時,态度非常積極,行動迅速,毫不猶豫。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一個人追逐目标時的決心和毅力。
《趨之若骛》的拆分部首是足(zú)和馬(mǎ),分别代表腳步和速度。根據《康熙字典》,趨共有六筆,之共有三筆,若共有十筆,骛共有十九筆。
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雜說·勸學》一文中。他寫道:“學之事,若明則生,若暗則澤;聞道之人,追效前聖,趨之若骛,猶戰戍焚舟之士,荷戈執幹,不重生之志也。”這裡的“趨之若骛”意為追逐學問如同戰士拼死般的決心。
《趨之若鶩》是《趨之若骛》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趨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在篆書時代,趨字的寫法為象形字,酷似人在行走的形狀。在隸書時代,趨字的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式。
1. 他對知識的渴望迫使他趨之若骛地去學習。
2. 她追求成功的決心使她趨之若骛地努力工作。
組詞:
趨勢、趨向、趨利避害、忙而不亂、急功近利
近義詞:
争先恐後、争分奪秒、奮不顧身、精神抖擻、積極向上
反義詞:
猶豫不決、三心二意、無所事事、消極怠工、坐以待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