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艱難危險。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上:“ 太祖 承 五代 易姓之後,知人心未固,以 太宗 身試囏危,有英睿之斷,可以王天下。”
“囏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儒林公議》《新唐書》等古籍中的原始用例。
《囏危》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探尋和揭示危險。它表示主動尋找危險的真相,為了預防和應對可能的危險。
《囏危》其中的“囗”是它的部首,表示“圍住”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10,分别是“囗”(4畫)+“㇒”(1畫)+“冫”(5畫)。
《囏危》一詞最早源自《周禮·地官司徒·大谒》。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覲危」。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囏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文形式為「囪」,讀音相同。而危則沒有明顯變化,仍然為「危」。
1. 我們應該囏危防患,提前準備對抗可能的危險。
2. 這個項目的風險很高,我們需要囏危再做決定。
1. 囏察:探尋,調查危險。
2. 囏查:詳細調查并了解危險情況。
3. 危機:臨近或陷入危險的緊急情況。
1. 預警:提前警告或預測可能發生的危險或災難。
2. 風險:指可能帶來損失或危害的事物或情況。
1. 安全:不受威脅或危害的狀态。
2. 平穩:沒有波動或危險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