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含哺鼓腹 ”。《陳書·世祖紀》:“守宰明加勸課,務急農桑,庶鼓腹含哺,復在茲日。”《說嶽全傳》第一回:“ 堯 天 舜 日慶三多,鼓腹含哺遍地歌。”
“鼓腹含哺”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ǔ fù hán bǔ,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太平盛世中人們生活富足、無憂無慮的狀态。字面意思是“吃飽後拍着肚子,口中含着食物”,體現飽食暖衣的安樂生活。
源自《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 這裡描繪了上古帝王赫胥氏治理下百姓悠然自得的生活場景。
該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物質充裕與精神安甯的結合,需注意其褒義色彩及特定使用範圍。
《鼓腹含哺》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指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也能幫助别人。這句成語形象地比喻飽食終日、能夠兼顧他人。
《鼓腹含哺》中的三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鼓:音樂,指部首是手,筆畫數是13
腹:身體,指部首是肉,筆畫數是13
含:口,指部首是口,筆畫數是7
哺:音哉,指部首是口,筆畫數是10
《鼓腹含哺》出自《詩經·小雅·鶴鳴》。原文是:“鼓腹之說,和鬯壹之;鳴鶴之彥,示民之心。”意思是人們鼓飽肚子,享受美食,就會和諧相處;鶴鳴之于人們,展示人民的心靈。
繁體字中的《鼓腹含哺》是「鼓腹含哺」。
古時候《鼓腹含哺》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是個能夠鼓腹含哺的人,不僅自己吃得好,還常常幫助他人度過饑餓的時刻。
與《鼓腹含哺》相關的組詞:飽腹、供養、伸張正義等。
與《鼓腹含哺》近義的成語有:飽經風霜、一顆赤子之心等。
與《鼓腹含哺》反義的成語有:饑腸辘辘、隻顧自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