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度越邊塞。2.極遠的邊塞地區。
1.度越邊塞。《商君書·戰法》:“無敵深入,偕險絶塞,民倦且饑渴,而復遇疾,此其道也。”《戰國策·東周策》:“ 秦 敢絶塞而伐 韓 者,信 東周 也。” 鮑彪 注:“絶,橫渡。塞,障也。”
2.極遠的邊塞地區。 唐 駱賓王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詩:“ 交河 浮絶塞, 弱水 浸流沙。” 明 楊慎 《春興》詩:“最高樓上俯晴川,萬裡登臨絶塞邊。” 清 林則徐 《次韻答姚春木》:“絶塞不辭遠,中原籲可傷。” ********* 《紅燭·孤雁》:“不幸的失群的孤客!誰教你抛棄了舊侶,拆散了陣字,流落到這水國的絕塞。”
“絶塞”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絶”和“塞”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含義指極其遙遠、交通隔絕的邊塞或關隘。以下從詞典釋義、字義構成、文化内涵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解釋:
絶(jué)
塞(sài)
合成詞義:
“絶塞”即極遠且人迹罕至的邊塞,強調其地理隔絕性與荒涼特征。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絶塞:極遠的邊塞。
例證:唐·杜甫《返照》詩:“衰年肺病唯高枕,絶塞愁時早閉門。”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6,第9卷第102頁。
《辭源》(修訂本)
絶塞:極遠的邊塞。形容地處偏遠,與中原隔絕。
例證:《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右賢王怨漢奪河南地,數寇盜邊,及入河南,侵擾朔方,殺略吏民甚衆,天子巡邊至朔方,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而使郭吉風告單于……單于見吉,吉曰:‘南越王頭已懸于漢北阙。今單于即能前與漢戰,天子自将兵待邊;即不能,亟南面而臣于漢。何但遠走,亡匿于漠北寒苦無水草之地為?’語卒,單于大怒,立斬主客見者,而留郭吉不歸,遷之北海上。而單于終不肯為寇于漢邊,休養息士馬,習射獵,數使使于漢,好辭甘言求請和親。”司馬貞索隱:“北海,即絶塞也。”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3冊第225頁。
“絶塞”在古典文學中常承載以下意象:
《漢書·匈奴傳》
“匈奴左賢王将數萬騎屯雲中、代郡、上谷,寇盜亡慮十馀輩,殺略吏民,驅畜産去。漢使将軍王恢、韓安國等将三十萬衆屯馬邑旁,單于覺之,引去。恢等追至塞,不及而還。天子怒恢不出擊單于辎重,誅恢。自是後,匈奴絶塞和親。”
此處“絶塞”指斷絕邊塞往來(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九十四)。
《全唐詩·卷二百三十》(杜甫《秦州雜詩》)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獨長望,衰飒正摧顔。”
詩中“孤城”“出塞”暗合絶塞意象(中華書局,1960年版)。
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李榮主編),部分北方方言仍保留“絶塞”的引申用法,形容“極其偏僻之地”,如:“那村子在山溝裡,眞是個絶塞地方。”(調查記錄:河北張家口方言)
“絶塞”是漢語中兼具地理與文學色彩的詞彙,核心含義為極遠且隔絕的邊疆要塞,承載古代戍邊文化、荒涼意象及曆史叙事。其權威釋義可追溯至《漢語大詞典》《辭源》等經典辭書,文學例證多見于唐詩及史籍,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深厚文化積澱。
“絶塞”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度越邊塞
指跨越或穿越邊塞的障礙,常用于描述軍事行動或地理上的突破。例如:
極遠的邊塞地區
形容地理位置極其偏遠的邊疆地帶。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文獻,可參考《商君書》《戰國策》及唐代邊塞詩作。
本子鞭叱不辰長書尺蠖大才榱盤點驗調販二範風從虎,雲從龍綍綸黼冕高蹑工絕懷土之情歡國簡澹兼秋矜飾金庭春近新金字濫套子流墊幔帷麋臘愍愍旻宇靡蹤默忖南奔拗拙炮胾缥渺批落屏處區區之見柔佞設拜深邵時任時義水舵書劍思榦太陽爐歎涕潭渚天生子吞齧哇啦哇啦妄念萬苦千辛衛星雲圖汙穢夏節鏬漏想望風褱獻善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