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料錢。 唐 宋 間官吏除歲祿、月俸外的一種食料津貼。多折錢發給。 清 代也沿用。《通典·職官十七》“外官則以公廨田收及息錢等常食”原注:“謂内外員外官同正員者,祿料、賜會、會料一事以上并同正員。其不同正員者,祿賜食料亦同正員,餘各給半。” 唐 白居易 《詠所樂》:“官優有祿料,職散無羈縻。”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無羊之月》:“算命之書,以寅午戌三月為無羊之月。以 宋 制,官員于此三月例減祿料。” 清 曹寅 《雨寒書院小酌》詩:“行臺祿料支不前,園官菜把勞擔送。”參見“ 料錢 ”。
“祿料”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官方經濟補貼(主流釋義) 根據的權威文獻記載,這是唐宋至清代官員俸祿體系中的特殊津貼:
二、人才比喻(少數用法) 少數文獻如将“祿料”引申為成語,解作“才能出衆之人”。此用法取“祿”象征官職待遇、“料”喻指才能材料,但該釋義在權威曆史文獻中未見佐證,可能為後世衍生意。
建議:研究古代職官制度時,應采納第一種釋義;若在文學作品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語義。
祿料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人們所掌握的各種知識、經驗、學問和技藝。它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所具備的才能和學問。
祿料的拆分部首是“示”,筆畫數為11。其中,部首示表示這個詞與宗教、信仰有關,而由11筆畫組成的結構則指代了祿料的具體含義。
祿料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形成于中國古代社會,被廣泛應用于文人墨客之間的交流和評論。祿料可以指代各種知識和學問,例如文學、詩詞、曆史、哲學等等。它是評價一個人的才能和學問的術語。
祿料的繁體字為祿料,其中“祿”是一種由部首示和筆畫組成的繁體字體,而“料”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相較現代有所變化,祿料的古代寫法為祿索,其中省略了現代漢字中的“示”部首,而筆畫數目保持不變。
1. 他在文學方面有着很高的祿料。
2. 這位畫家的祿料很豐富,不僅擅長山水畫,還精通人物肖像。
祿料常出現在組詞中,例如:
1. 祿料豐富
2. 祿料淺薄
3. 祿料淵博
祿料的近義詞包括才情、學問、才能、文化等。
祿料的反義詞包括無知、淺薄、無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