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詩·大雅·烝民》:“維 仲山甫 ,柔亦不茹,剛亦不吐。”謂不欺弱小。 唐 白居易 《和州刺史吳郡張公神道碑銘》:“吏部尚書 陸象先 為 河東 按察史,狀公清白,奏授 懷州 、 獲嘉 ,以不茹柔得人心,以不吐剛得罪,繇是左遷 鄂州 司馬。”
“不茹柔”出自《詩經·大雅·烝民》,原句為“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本義指不欺壓柔弱之人,後引申為為人處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品格。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字詞釋義
古籍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描述周朝賢臣仲山甫“不欺軟怕硬”的品德。東漢鄭玄《毛詩箋》注:“不茹柔,不侮鳏寡也”,強調對弱勢者的尊重。宋代朱熹《詩集傳》進一步注解為“剛柔皆適其宜”,體現儒家倡導的中正之道。
引申含義
現代漢語中,“不茹柔”常與“不吐剛”連用,形成成語“不吐不茹”,形容人堅持原則、處事公正。據《現代漢語成語詞典》記載,此詞多用于褒揚正直品性,如:“為官者當不茹柔,方能赢得民心。”
文化關聯
該詞與“守正不阿”“疾惡如仇”等成語構成語義關聯,共同體現中華文化對道德操守的推崇。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以“不茹柔”比拟文人風骨。
現代用例
在當代語境中,常用于描述司法公正、反欺淩等場景。例如:“學校推行‘不茹柔’教育,倡導學生保護弱勢同伴。”(引自《人民日報》社會評論版)
“不茹柔”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該成語意為“不憐惜弱者,不寬容溫柔”,強調對弱勢群體缺乏同情心、對柔和态度不予接納的冷漠立場,常用來描述剛硬或缺乏同理心的處世态度。
出處溯源
出自《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 原句贊頌西周賢臣仲山甫不欺壓弱者、不畏懼強權的正直品格。這裡的“茹”本義為“吃”,引申為“欺淩”;“柔”指柔弱或溫态度。
結構與引申
曆史用例
唐代白居易在《和州刺史吳郡張公神道碑銘》中寫道:“以不茹柔得人心,以不吐剛得罪”,此處“不茹柔”被用于褒揚官員公正嚴明的品格。
該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褒貶。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描述剛正或冷酷性格時仍具表現力。
敗國亡家邦瘁保殘守缺崩缺貶引饞勞處舍刺詩蔥粲等迹電至定鼎門惇帥都頭感頌閣長割衿戈殳勾盾孤恩呴嘷候望惠心教管角佩禁文九通救熄剀到看書可戲可意珑珑兀兀鹿币盲人說象貓月子男工頃間青蓠傾囊相助穹廬驅祟日久天長三真傷刻閃念砂岩勝處誓牧壽序書文隨例索引桃葉妓突盜微謀紋絲沒動烏乎武帳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