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名。掌管苑囿遊觀等事。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建春門》:“ 建春門 内禦道内,有勾盾、典農、籍田三署。”參見“ 鉤盾 ”。
“勾盾”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資料:
基本定義
勾盾是古代官署名,主要掌管皇家苑囿、遊觀等事務,屬于宮廷管理機構。
曆史記載
北魏時期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建春門》提到:“建春門内禦道内,有勾盾、典農、籍田三署”,表明勾署與農業、籍田管理并列,負責皇家園林和遊觀活動。
職能範圍
包括維護皇家園林、籌備遊獵活動,以及相關物資調配,類似後世的園囿監或内務機構。
古代兵器(争議解釋)
部分非權威資料提及“勾盾”為一種防禦類兵器,形似盾牌帶鈎爪,兼具攻防功能。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與“鈎盾”混淆,需謹慎采用。
成語引申義
成語“鈎盾”(音同“勾盾”)指用手段保護自身、抵禦攻擊的策略,如《查字典》所述:“借助方法保護自己,抵禦外來壓力”。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洛陽伽藍記》或《漢典》等文獻。
勾盾是一個詞語,由“勾”和“盾”兩個字組成。
勾的部首是勹,總共有3畫,它的本義是勸告、挂鈎。在《康熙字典》中,勾的例字有「勿」、「區」等。
盾的部首是目,總共有8畫,它的本義是用于防禦的器具。在《康熙字典》中,盾的例字有「皆」、「炎」等。
勾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時士兵們用勉力彎曲盾牌的邊緣,用來抵擋敵人的攻擊,因此形成了“勾盾”的概念。
在繁體字中,勾盾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勾的形狀和現代稍有不同,它采用了類似挂鈎的形狀,但整體結構與現代基本一緻。盾的古代寫法在外形上和現代也沒有太大區别。
例句:
1. 勾盾相搏,勇猛無比。
2. 他手持勾盾,将敵人逼退。
3. 我們應該堅守勾盾精神,勇往直前。
組詞:
勾結、勾畫、勾縫、盾牌、盾形、盾衛
近義詞:
盾牌、盾牆、盾障
反義詞:
攻擊、進攻、進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