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謀。《管子·君臣下》:“牆有耳者,微謀外洩之謂也。”《呂氏春秋·觀表》:“夫智可以微謀,仁可以託財者,其 郈成子 之謂乎!”
“微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拼音:wēi móu
釋義:指密謀,即秘密策劃或暗中商議。
《管子·君臣下》
“牆有耳者,微謀外洩之謂也。”
(意為:隔牆有耳,秘密謀劃若被洩露即如此。)
《呂氏春秋·觀表》
“夫智可以微謀,仁可以託財者,其郈成子之謂乎!”
(強調智慧可用于隱秘謀劃,仁德可托付財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秘密性”特征。例如,描述曆史事件中的暗中策略時可用“微謀”。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管子》《呂氏春秋》等文獻原文。
微謀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微小而巧妙的計謀或策略。它由“微”和“謀”兩個字組成,可以用來形容一種娴熟的技巧或巧妙的計劃。微謀通常指的是在面對複雜的局面或問題時尋找出的一些細微而有效的解決方法。
微謀的拆分部首是“彳”和“言”,其中“彳”是走之意旁,表示行走的動作,“言”是講話的意思。微謀的總筆畫為14,其中“微”的筆畫數為13,而“謀”的筆畫數為10。
微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藐藐微軀,至卑至賤。”其中“藐藐微軀”一詞中的“微”即為“微謀”的前身。繁體字“微謀”則是根據“微謀”這個詞的意思和構造進行轉換而成的。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字學家的研究,微謀在古代的寫法為“微謀”,使用的字體也與現代有所差異。
1. 他憑借一點微謀,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
2. 這個武術高手的每一招都蘊含着微謀。
微妙、微不足道、微不可聞、微革、微觀、謀略、謀求、謀生等。
計謀、策略、手段、計策、妙計。
直接、明顯、粗糙、無計可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