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伺望;偵察。《墨子·備穴》:“城内為高樓,以謹候望敵人。” 宋 王明清 《摭青雜說》:“主将每遣小校将數隊四出,遊奕候望。”
(2).指用以候望的軍中哨所。《新唐書·元結傳》:“ 嶺南 諸州,寇盜不盡,得守捉候望四十餘屯,一有不靖, 湖南 且亂。”
(3).觀望。《南史·齊文惠太子長懋傳》:“ 梁州 刺史 範柏年 頗著威名, 沉攸之 事起,候望形勢,事平,朝廷遣 王玄邈 代之。”
(4).占候觀察(星象時氣)。 清 龔自珍 《平均篇》:“歲終,太師執律而告聲;月終,太史候望而告氣。”參見“ 候氣 ”。
(5).等候盼望。 清 曾國藩 《大界墓表》:“吾……又好賓接文士,候望音塵,常願通材宿儒,接迹吾門,此心乃快。”
“候望”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及使用場景:
一、核心含義
等待與期望
指對某種結果的期盼,強調等待過程中的希望。多用于描述對未來事件的期待,如等待考試成績、面試結果或重要會議。
偵察與警戒
古代軍事用語,指偵察敵情或監視動向。如《墨子·備穴》記載:“城内為高樓,以謹候望敵人。”
二、延伸義項
3.軍中哨所
指用于偵察的軍事設施。如《新唐書》提到“守捉候望四十餘屯”,即邊境的哨所據點。
三、使用場景
四、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墨子》《新唐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3、5)。
候望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六個筆畫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尤”。其中,“亻”是人的意思,而“尤”是一個次常用的部首,多出現在動物的名稱中。這個詞的意思是向前看望,等待某個人或事件的到來。
候望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沒有現代高速的通訊和交通工具,所以往往需要靠站在高處觀察來等待期盼的人或事件的到來。這種觀望等待的行為就被稱為“候望”。
候望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候望」。繁體字一般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與簡體字的字形有所區别。
在古代,候望的字形寫作「候望」。這個字的構造比較特殊,由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前面的字「候」是由人的部首「亻」和「後」意思的部首「+尤」組成。後面的字「望」是由日的部首「月」和「光」意思的部首「+方」組成。
1. 我在小山上候望着遠方的車輛。
2. 她坐在窗前候望着他的歸來。
候望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
1. 候鳥:指在特定的季節中遷徙的鳥類。
2. 望眼欲穿:形容非常期待,盼望到極點。
3. 戀戀不舍:形容舍不得離開,意猶未盡。
候望的近義詞是“等待”、“期盼”等詞彙。這些詞語都表示等待或期盼心情的狀态。
候望的反義詞是“放棄”、“絕望”等詞彙。這些詞語表示不再等待或不再期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