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烏嘑 ”、“ 烏虖 ”、“ 烏呼 ”。同“ 嗚呼 ”。歎詞。《左傳·襄公三十年》:“烏乎,必有此夫!”《漢書·外戚傳贊》:“烏嘑!鑒茲行事,變亦備矣。” 唐 韓愈 《獨孤申叔哀辭》:“烏虖遠矣,何日而忘!” 章炳麟 《訄書·商鞅》:“烏呼!是惑於淫説也甚矣!”按,《小爾雅·廣訓》:“烏乎,籲嗟也。籲嗟,嗚呼也。有所嘆美,有所傷痛,隨事有義也。”
(2).疑問代詞。怎樣,怎麼。 唐 柳宗元 《送賈山人南遊序》:“孰匱孰充?為泰為窮?君子烏乎取,以寧其躬?” 明 何景明 《與侯都阃書》:“令麾下一出,烏乎不可!” 清 馮桂芬 《皖水迎師記》:“事敗垂成烏乎可?”
“烏乎”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含義:表示感歎,常用于表達悲痛、贊歎或強調語氣。
變體形式:古籍中亦寫作“烏嘑”“烏虖”“烏呼”等,均為同音異形詞。
部分詞典提到“烏乎”可形容事物混亂無序的狀态,如描述房間雜亂或思維混亂(),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烏乎”的核心用法是作歎詞和疑問代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左傳》《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
《烏乎》是一個多義詞,可以根據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解釋。最常見的意思是表示疑問、驚訝、迷茫等感情的詞語。當人們遇到難以理解或無法解釋的事情時,常會用“烏乎”來表達這種心情。
《烏乎》這個詞的部首是“乙”,它屬于“乙”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4畫。
《烏乎》是漢字中的一個普通詞語,源自中國漢字文化。它是一個古老的詞彙,經過時間的演變和使用,在口語中流傳至今。
《烏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烏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烏乎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由于文獻記錄較少,我們無法得知具體的古時候寫法。
1. 他在聽到那個消息時,烏乎了一下,不知道如何反應。
2. 學生們面對這道數學題,都烏乎了。
3. 昨天參加的那場辯論賽真是烏乎,我完全聽不懂他們在争論什麼。
烏乎目前沒有常見的組詞,通常是作為一個單獨的詞語使用。
烏乎的近義詞有:迷茫、不解、驚訝、困惑。
烏乎的反義詞有:清楚、明白、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