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割衿的意思、割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割衿的解釋

《舊五代史·唐書·王鎔傳》:“ 莊宗 以 鎔 父友,曲加敬異,為之聲歌, 鎔 亦報之,謂 莊宗 為四十六舅。中飲, 莊宗 抽佩刀斷衿為盟,許女妻 鎔 子 昭誨 。”後因以“割衿”謂割下衣襟交給對方,作為兒女許婚的信物。《元史·刑法志二》:“諸男女議婚,有以指腹割衿為定者,禁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割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因曆史典故不同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主要含義:古代婚約信物

  1. 來源典故
    源自《舊五代史·唐書·王镕傳》:後唐莊宗與王镕飲酒時,莊宗抽刀割下衣襟為盟,約定将女兒許配給王镕之子。此後,“割衿”成為雙方家長為兒女訂婚時交換衣襟作為信物的代稱。

  2. 具體用法
    古代若倉促間無法準備正式信物,雙方會割下衣襟一角交換,象征婚約成立。元代《刑法志》曾明文禁止“指腹割衿”的訂婚形式,側面印證了這一習俗的普及。


二、次要含義:割裂關系以推卸責任

  1. 争議性解釋
    部分詞典(如)提到“割衿”引申為“為逃避罪責而犧牲他人”,可能與古代刑罰中親屬割衣領以示斷絕關系的做法有關。但此釋義缺乏直接文獻佐證,且與主流婚約典故沖突,需謹慎使用。

建議參考權威古籍(如《舊五代史》《元史》)或工具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割衿》這個詞是古代漢字詞語,有着獨特的意義。割衿是指在東亞地區古代男子剃發時所保留的發髻周圍的一層發網和背上的領衫處,通常用來表達對于對手的敬重和禮貌,也可以表示對自己的自尊和尊嚴的保護。 關于割衿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它的漢字“割”屬于左右結構,由“刂”(刀)和“各”(個)組成,具有切割的意義。而“衿”的偏旁是“衣”(衣服),它的發展演變是從“衣”到“巾”再到“衿”,總共有7畫。 割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故,記載在《孔子家語》一書中。古代漢字中“割衿”和“棄疾”通常是在剃發之前的儀式上使用的,割衿是為了表示對家族的義務和責任的承擔,棄疾則是意味着放下一切負擔和煩惱,展現最真實的自我。 關于割衿的繁體字,它的繁體寫法是“割襟”,襟和衿的意思是相似的,都指的是衣服領口的部分。割襟一詞在傳統文化中也有着相同的含義和用法。 在古時候,割衿的漢字寫法也有些變化。比如在《康熙字典》中,割衿的寫法是“割衿”,衿字的早期寫法帶有一點古樸的味道。 以下是一個關于割衿的例句:“他為了表示對長輩的敬重,特意從小就開始割衿。” 關于割衿的組詞,可以有“割衿而治”、“割衿斷義”等,都與割衿有着緊密的關聯。 關于割衿的近義詞,可以有“脫帽緻敬”、“鞠躬作揖”等,它們都是用來表示對他人的尊敬和敬意的方式。 反義詞方面,割衿的反義詞可以是“失禮”、“不敬”等,用來表示不尊重和不恭敬的态度。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繼續幫助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