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盲人摸象 ”。 元 黃溍 《書袁通甫詩後》:“吾儕碌碌,從俗浮沉,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説象。”
“盲人說象”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比喻看待問題片面,僅憑局部或零散信息便妄下結論,導緻以偏概全。常用于批評缺乏全面認知的主觀判斷。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元代黃溍的《書袁通甫詩後》:“吾侪碌碌,從俗浮沉,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說象。”
典故來源
與佛經故事“盲人摸象”類似:盲人通過觸摸大象的不同部位(如腿、耳朵、尾巴)得出片面結論(像棍子、扇子、繩子),因未全面觀察而誤解整體。
該成語強調全面認知的重要性,警示人們避免因片面信息導緻錯誤判斷。其核心思想與“一葉障目”“管中窺豹”等成語相通,均屬中國傳統哲學中“整體觀”的體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用法或典故細節,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盲人說象》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隻根據自己的片面經驗或者零碎信息,以臆測的方式形成的判斷或者主觀想法。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告誡人們不要根據片面的信息就下定論,應該全面、客觀地了解事實真相。
《盲人說象》的拆分部首是目和象,目表示與視覺相關的事物,象是象征。整個成語一共有14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列禦寇》篇。寇準到楚國時,他表演了一個“盲人觸像”的節目,他讓一個盲人觸摸到一個大象的一部分,并且讓他根據觸摸到的部分形容整個大象的樣子。由于盲人隻觸摸到象腿,他就認為整個大象就像柱子一樣,這個故事成為引用《盲人說象》這個成語的來源。
《盲人説象》(以説表示說的意思)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形式,并且和簡體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有一種寫法是稱為“篆書”,《盲人說象》的篆書寫法如下:
䒑人戈目艸一㇢
他隻看到了事情的一部分,就根據這點信息下定論,真是盲人說象。
- 盲目:形容人沒有理智、沒有根據地行事,盲目自信或者盲目追隨。 - 說:講述、陳述、表達觀點或意見。 - 象征:用某種事物代表或象征其他事物或含義。
- 推測:根據有限的線索或判斷得出結論。 - 揣度:根據片面的想象或猜測得出斷定。
- 客觀:以事實為依據,不帶主觀色彩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