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臨危受命的意思、臨危受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臨危受命的解釋

謂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語本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夏衍 《心防》第三幕:“臨危受命于先,哪兒能臨陣脫逃于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臨危受命

指在危急關頭接受重大任務或使命。該詞強調個體或組織在危機時刻勇于承擔責任,常與家國大義、職場擔當等場景關聯,具有強烈的褒義色彩。


一、字義溯源

  1. 單字解析
    • 臨:意為“面對、臨近”,如《說文解字》:“臨,監也。”
    • 危:指“危險、危急”,《玉篇》釋為“不安也”。
    • 受命:即“接受命令或任務”,《論語·泰伯》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呼應此意。

      詞源:語出《論語·泰伯》曾子言:“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後演化為“臨危受命”,強調危急情境下的責任擔當。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示例:諸葛亮于劉備病逝後臨危受命,輔佐幼主劉禅(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10卷。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在危急關頭擔負起重大責任。”

    用例:“公司瀕臨破産時,他臨危受命出任CEO,最終扭轉局勢。”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


三、經典用例與曆史背景

  1. 《論語·泰伯》

    曾子提出“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為“臨危受命”的精神内核,強調面對危機需審慎謀劃。

    來源:中華書局《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

  2. 文天祥救國

    南宋末年,文天祥于元軍南侵時臨危受命,組織抗元,《宋史》載其“盡以家赀為軍費”,終成民族氣節象征。

    來源:脫脫《宋史·文天祥傳》。


四、現代語境應用


五、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臨危受命 強調“被動接受”危急任務
挺身而出 側重主動承擔
當仁不讓 突出責任意識下的主動作為

結語

“臨危受命”凝練了中華文化中“危難顯擔當”的價值觀,其權威釋義與曆史用例共同構建了詞義的深度,適用于闡釋個人或集體在重大危機中的責任意識。

網絡擴展解釋

“臨危受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1. 詞義與出處
    該成語指在危難之際接受重要任命或任務,強調在緊急關頭勇于承擔責任。其最早出自三國時期諸葛亮《前出師表》中的名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2. 用法與結構

    • 語法:連動式結構,通常作謂語或賓語。
    • 感情色彩:含褒義,用于贊揚在困境中挺身而出的人,如曆史人物郭子儀單騎退敵的典故。
  3. 示例與延伸

    • 例句:夏衍在話劇《心防》中寫道:“臨危受命于先,哪兒能臨陣脫逃于後?”。
    • 現代場景:如比賽中的替補隊員在關鍵時刻上場。
  4. 近義詞
    包括“力挽狂瀾”“臨危不懼”“鞠躬盡瘁”等,均體現危機中的擔當與勇氣。

  5. 發音與注音
    拼音為lín wēi shòu mìng,注音符號為ㄌㄧㄣˊ ㄨㄟ ㄕㄡˋ ㄇㄧㄥˋ。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典故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前出師表》原文及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柏高寶籍拔意編刬邊績避次不可估量不言不語朝英大起大落吊國二昆封羊賦材腐腸賊負牛幹嘔高飛遠舉弓勢畫刹急客精記稽質郡屬苦辛蠟箋老面皮林岚亂神羅浮夢麻點煤頭靡密名不符實墨诏拏粗挾細念望滂沲平康裡平面圖钤勒晴虛裙邊入赍刹刹沈藴耍娘搜刮陶易同犯柁工婉娜吳先主香分向赴香駕鄉原相支仙人縧小本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