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撫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歎、悲憤等。《列子·說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 燕 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 齊子 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 晉 潘嶽 《哀永逝文》:“嫂姪兮慞惶,慈姑兮垂矜,聞鳴雞兮戒期,鹹驚號兮撫膺。” 唐 李白 《蜀道難》詩:“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四年》:“明日,吏以 郁 死告, 殷 撫膺大慟。” ********* 《檀香山興中會成立宣言》:“堂堂 華 下,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于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
"撫膺"是漢語書面語中具有情感表現力的複合動詞,其詞義可從字源和語境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撫"為形聲字,《說文解字》釋作"安也,從手無聲",本義指用手輕按或摩挲,引申為安撫、撫慰之意。"膺"屬會意字,《爾雅》注為"胸也",特指胸腔上部近鎖骨處,在解剖學與文學意象中均屬情感承載部位。二字組合構成"以手觸胸"的具象動作。
二、引申義項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保留文學色彩,多用于曆史小說、詩詞創作等書面語境,體現中華民族"以形傳情"的語言美學特征。其語義演變軌迹可追溯至《詩經》時代,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标注為"蘊含強烈情感的身體語言"(商務印書館,2023版)。
“撫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撫”指撫摸或捶拍,“膺”指胸口。字面意思為用手撫摸或拍打胸口,通常表達強烈的情緒。
引申意義
引申為因悲痛、懊悔、憤恨或慨歎等情感而表現出的動作,常見于對自身過失的自責或對境遇的哀歎。例如李白《蜀道難》中“以手撫膺坐長歎”。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境,描述惋惜、悲憤等情感。如《列子·說符》中“撫膺而恨”,以及現代造句“撫膺大恸”。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近義詞包括“捶胸頓足”“扼腕歎息”,均強調通過肢體動作表達情緒。區别在于“撫膺”更側重内心的深沉情感。
文學引用
晉代潘嶽《哀永逝文》和唐代李白詩句均以“撫膺”強化情感張力,體現其古典文學中的高頻使用。
該詞通過肢體動作映射心理狀态,兼具形象性與情感深度,常見于表達自責、哀歎等複雜情緒。
哀絃百忙逼臨比屋連甍鉢單波紋財産慘舒曹孫成材騁技儲胤促成打剌孫黵面倒大道裡登木求魚鬥紛婦幼衛生煥耳谏沮謇烈狡橫假象牙急杵搗心結驷連镳結驷連騎解溲機匠局荊钗卷白波客中獠者鱗傷六沖龍蟠鳳翥落墨蹑運千裡始足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切骨勤敏泉客诠譯铨軸乳柱煽惑生卷省轉式叙送殓鲐顔糖水騰逐天之驕子調絲品竹同心合德小學堂新豐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