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撫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歎、悲憤等。《列子·說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 燕 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 齊子 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 晉 潘嶽 《哀永逝文》:“嫂姪兮慞惶,慈姑兮垂矜,聞鳴雞兮戒期,鹹驚號兮撫膺。” 唐 李白 《蜀道難》詩:“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四年》:“明日,吏以 郁 死告, 殷 撫膺大慟。” ********* 《檀香山興中會成立宣言》:“堂堂 華 下,不齒於鄰邦;文物冠裳,被輕于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
“撫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撫”指撫摸或捶拍,“膺”指胸口。字面意思為用手撫摸或拍打胸口,通常表達強烈的情緒。
引申意義
引申為因悲痛、懊悔、憤恨或慨歎等情感而表現出的動作,常見于對自身過失的自責或對境遇的哀歎。例如李白《蜀道難》中“以手撫膺坐長歎”。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境,描述惋惜、悲憤等情感。如《列子·說符》中“撫膺而恨”,以及現代造句“撫膺大恸”。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近義詞包括“捶胸頓足”“扼腕歎息”,均強調通過肢體動作表達情緒。區别在于“撫膺”更側重内心的深沉情感。
文學引用
晉代潘嶽《哀永逝文》和唐代李白詩句均以“撫膺”強化情感張力,體現其古典文學中的高頻使用。
該詞通過肢體動作映射心理狀态,兼具形象性與情感深度,常見于表達自責、哀歎等複雜情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