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罷箸的意思、罷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罷箸的解釋

亦作“ 罷筯 ”。放下筷子。謂中止進餐。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薛偉》:“甚有奇事,請諸公罷筯來聽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工部·劉晉川司空》:“公且罷箸,聽我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罷箸(bà zh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彙,字面義為“放下筷子”,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義與核心含義

“罷”指停止、結束,“箸”為古代對筷子的稱謂,合指停止進食的動作。《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停杯止箸”,常用于描述因情緒波動或禮儀需求而中止用餐的場景。例如《金瓶梅》中“衆人罷箸聽曲”,體現宴飲中的禮儀暫停。

2. 情感表達功能

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傳遞特定心境。清代《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聞噩耗罷箸長歎”,通過動作細節展現人物突聞變故時的震驚與哀恸,較“放下筷子”更具文學感染力。

3. 禮儀文化映射

古代宴飲禮儀中,“罷箸”常與“停杯”并用,構成“停杯罷箸”的固定搭配。據《禮記》注疏,周代禮制規定祭祀過程中需按儀節暫停飲食,這一行為被後世文人提煉為禮儀符號。

4. 現代使用範疇

當代主要保留在曆史小說、戲曲文本及學術論著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說明該詞已退出日常口語體系,但在特定語境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古典韻味表達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罷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à zhù,其核心含義為放下筷子,中止進餐。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罷”(停止)和“箸”(筷子)組成,字面意為停止使用筷子,引申為因故中斷用餐。其異體寫法為“罷筯”。

  2. 文獻用例

    • 唐代李複言《續玄怪錄·薛偉》中記載:“甚有奇事,請諸公罷筯來聽也。”
    •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提到:“公且罷箸,聽我言。”
      兩處均通過“罷箸”描述人物因重要事件暫停用餐的情景。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學或曆史文本中,體現人物因交談、思考或突發事件而暫時停止飲食的動作,帶有文言語境色彩。

  4. 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但可通過其結構理解類似表達(如“停箸”)。需注意與“投箸”(丢下筷子,表情緒激動)等相近詞彙的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鹞罷弱北宗不會慚恻徹晝沖勁兒春年逴跞單行法倒楣達奚登馂爾爾斐斖份兒飯憤火感性知識高産高郵拱抱垢滓鬼州角兵轇輵箕箙紀録影片景遇京運精賊九苞九逸鸠子闿門拉忽老眼光六宮粉黛劉桢邏候買賣馬褲粘皮帶骨平目迫迮乾阿妳千裡酒畦溝扔貨容耐森嚴壁壘試穿事務似笑非笑四不拗六獺繖土産退火唯唯連聲烏瑞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