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ner;companion] 元魏時軍人以十人為火,共竈炊食,故稱同火時為火伴。引申為同伴。後多寫“夥伴”為同伴
好夥伴
元魏 時軍人以十人為火,共竈飲食,故稱同火者為火伴。引申為同伴之意。後多寫作“夥伴”。 艾青 《雙尖山》詩:“童年時候的夥伴,陪我攀登 雙尖山 。”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十七章:“我很高興,她會成為我們的好同志,也會成為你最好的夥伴。”參見“ 火伴 ”。
夥伴:共同參加某種組織或從事某種活動的人。 明 葉憲祖 《鸾鎞記·挫權》:“小弟昨因送行醉酒,今日起遲,恐怕趕不上夥伴。”《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那女子又復一笑説:‘隻有你説的還有個夥伴在後邊這句話倒是實話。’” 浩然 《豔陽天》第一一二章:“一會兒就找到了 蘭蘭 ,找到了 栓柱 ,找到一群小夥伴,就能捉到小鳥了。”
“夥伴”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起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北魏(元魏)時期的兵制,士兵以十人為單位組成“火”,共用竈炊,因此同“火”者稱為“火伴”。後逐漸演變為“夥伴”,指代共同行動的同伴。
字形演變
早期多寫作“火伴”,後因“夥”字加入“人”旁,更強調人際關系,故現代統一為“夥伴”。
核心定義
指共同參與組織或活動的人,強調協作與信任關系。例如:商業夥伴、學習夥伴、童年夥伴。
擴展場景
經典引用
高雲覽《小城春秋》:“她會成為我們的好同志,也是你最好的夥伴”。
艾青《雙尖山》:“童年夥伴陪我登山”。
語境差異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考據、現代語義及文學引用,如需完整信息可查看相關詞典來源。
夥伴是一個常用的詞彙,指的是一同工作或生活的朋友、同伴或伴侶。在人際關系中,夥伴通常指的是互相幫助、支持和鼓勵的好朋友。
《夥伴》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左邊的部首是人字旁,右邊的部首是口字旁。根據《漢字字典》,夥字的總筆畫數為4。
夥伴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是由“夥”和“伴”兩個字合并而成的,用來表示共同生活或工作的人。
在繁體字中,夥伴通常是以「夥伴」的形式出現。
在古代寫法中,夥伴這個詞可以采用“夥伴”的寫法。夥字左邊是人字旁,右邊則是舌字旁。
1. 我和他已經是多年的夥伴了,我們一起經曆了許多事情。
2. 這個計劃需要一個能夠信任的夥伴來共同合作。
夥伴的組詞有:搭檔、夥伴關系、生活夥伴、工作夥伴等。
近義詞:朋友、同伴、同僚、伴侶
反義詞:敵人、對手、陌生人、孤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