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大乘菩薩。《彌勒下生經》說他将從兜率天下凡,在龍華樹下繼承釋迦牟尼而成佛。中國寺廟裡供奉的彌勒佛像,袒胸露肚,圓臉長耳,笑口常開。這個形象來源于五代時的布袋和尚契此,傳說他是彌勒的化身。
彌勒佛是佛教中的重要信仰對象,其含義和象征意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彌勒佛(梵文Maitreya)是佛教“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即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據《彌勒上生經》記載,他将在娑婆世界經曆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降世成佛,于龍華樹下普度衆生。在佛教體系中,他與燃燈佛(過去佛)、釋迦牟尼佛(現在佛)共同構成時間維度的三佛體系。
漢傳佛教中常見的袒胸露腹、笑口常開形象,實為五代時期布袋和尚契此的化身。這一形象寓意:
信徒在農曆正月初一(彌勒誕辰)點長明燈祈福,既表達對未來佛的尊崇,也寄托對平安吉祥的期盼。其形象與箴言如“容天下難容之事”,成為化解執念的心靈指引。
以上内容綜合佛教經典釋義與民間信仰演變,主要參考漢典、搜狗百科及佛教文化研究資料。
彌勒佛(Maitreya)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意為“慈悲的佛陀”。他被認為是下一個将出現的佛陀,即将成為下一世界時代的救世主,滿足衆生的需求,帶領他們脫離苦海。
彌勒佛的部首為“弓”字旁,屬于“弓部”;總筆畫數為19畫。
彌勒佛的名稱源于梵文中的"Maitreya",意為“友愛的人”。根據佛教傳統,佛陀釋迦牟尼在示寂(圓寂)之後,将由彌勒佛接替他成為下一世界時代的教主。
彌勒佛的繁體字為「彌勒佛」。
古時候的漢字對于彌勒佛的寫法可以有多種方式,比如「彌黎佛」、「彌黎佛陀」等。
1. 世尊釋迦牟尼示寂後,将由彌勒佛接任佛教教主的職位。
2. 很多信徒都向彌勒佛尋求庇佑和保佑。
彌勒佛的組詞可以有「彌勒化身」、「彌勒信仰」等。
彌勒佛的近義詞可以是「彌勒菩薩」、「彌勒如來」等。
由于彌勒佛是佛教中的救世主,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之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