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狹路;小路。舊題 漢 李陵 《與蘇武》詩之二:“徘徊蹊路側,悢悢不能辭。” 清 吳偉業 《西田招隱》詩:“逕轉蹊路迷,鳧鴨引我船。”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經 托氏 宅前草場,入疏林蹊路,到 托氏 墓前。”
蹊路是漢語中一個富有文學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小路、僻徑,多用于形容狹窄、幽深或人迹罕至的路徑。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義演變及文學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蹊(xī)
《說文解字》釋為“徑也”,本義指步道、小徑,引申為“踐踏”之意(如“蹊田奪牛”)。《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小路”義項,如《莊子·馬蹄》:“山無蹊隧,澤無舟梁。”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路(lù)
《說文解字》稱“道也”,泛指通行的大道。與“蹊”結合時,語義偏重“路徑”概念。
蹊路(xī lù)
二字複合後,強調狹窄、非正式的道路。權威詞典釋義如下: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小路;僻徑。
例:陶淵明《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初極狹”的路徑即具“蹊路”特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在古典詩文中,“蹊路”常承載雙重意象:
如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以“蹊”寫花叢掩映的小路。
如《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此處“長路”暗含孤寂蹊徑的意象。
《史記·李将軍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蹊”指因衆人行走自然形成的小路,印證其“非正式路徑”的本義。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謝靈運《登永嘉綠嶂山》
“澗委水屢迷,林迥岩逾密。” 詩中“迷澗”“密林”之境,需循“蹊路”而行,凸顯其幽深特質。
來源:《謝靈運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現代漢語中,“蹊路”多用于文學描寫或書面語,如:
“他獨自走入竹林蹊路,腳下落葉沙沙作響。”(當代散文用例)
其近義詞為“小徑”“幽徑”,反義詞為“通衢”“大道”。
說明:因古漢語詞彙的權威解析需依托經典辭書及文獻,本文釋義主要引用《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及古籍原文。部分來源無直接網絡鍊接,讀者可查閱紙質或官方電子版詞典(如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APP”)及權威古籍數據庫(如“中華經典古籍庫”)。
“蹊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意義
指狹窄的小路或少有人走的路徑。例如:
引申意義
比喻非主流的行事方式或獨特的思路,強調突破常規或帶有冒險性。例如: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多用于描繪自然景物或隱喻人生選擇,如清代吳偉業《西田招隱》中“逕轉蹊路迷”一句,既寫實景,又暗含人生迷途的哲思。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與文獻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百錢蔔百舌冰翁蒼神差官長短成敗利鈍從姊毳布打毛衣鬥絶鬥頭二谏法志氛嚣剛才戆頭戆腦高岡管窺蠡測呴籲兼包并容僭端簡墨尊俎鹪鸠節斧就糧空疎窺覩窟郎阆邱冷怔潾潾留尾巴戾心盲風怪雨滿江紅(怒發沖冠)謾論明孝陵偏王瞟閃普洛美修斯摖鬼覰當卻非冠軟話韶頀沙蚤省儉身名俱泰水夫説泛數息思辯四明南詞鐵圍山桐帽屠剔五棱子鶱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