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飛貌。亦用以比喻仕途騰達。《晉書·袁湛傳》:“ 範泰 贈 湛 及 混 詩雲:‘亦有後出雋,離羣頗鶱翥。’” 唐 鄭亞 《<會昌一品集>序》:“雕鷲不傅之以馳騁,驊騮不授之以鶱翥。” 清 唐孫華 《送門人時期五貢入太學》詩:“望君鶱翥已多年,成名早寄南鴻信。”
“鶱翥”是一個文言複合詞,由“鶱”和“翥”兩個單字組成,均與鳥類飛行動作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鶱(xiān)
指鳥展開翅膀高飛,常用于形容飛禽向上騰飛的動作。例如《說文解字》中“鶱,飛舉也”,強調“高舉翅膀”的動态。
翥(zhù)
本義為家養鳥類的放飛,後泛指鳥類飛翔。如《威鳳賦》中“翥”被注釋為“飛舉”,帶有向高處飛升的意象。
二字連用強化了“高飛”的意境,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示鳥類振翅高飛或事物蓬勃發展的狀态。例如:
該詞屬于古典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詩詞、古文或典故引用中可見其身影,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含義。
《鶱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鳥翔飛的樣子。它由“鶱”和“翥”兩個字組成。
“鶱”的拆分部首為鳥,它的筆畫數為21;“翥”的拆分部首為羽,它的筆畫數為11。
《鶱翥》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可能與古代民間的傳說和文化有關,代表了鳥類翺翔的形象。
《鶱翥》一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鷳翥」。
據推測,《鶱翥》可能是古代的一種漢字變體,沒有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資料提供。
1. 鳥兒在天空中鶱翥,給人們帶來了美好的景象。
2. 畫家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鶱翥的形态。
鶱翥飛翔、鶱翥高飛。
飛翔、翺翔。
停歇、落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