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谏的意思、二谏的詳細解釋
二谏的解釋
指 明 翟鳳翀 與 郭尚賓 。 鳳翀 抗疏極論 呂貴 、 邢洪 、 淩應登 三人之罪。 神宗 怒,谪為 山西 按察使經曆。是時 尚賓 亦上疏進谏,忤旨,谪為 江西 布政使檢校。二人因進谏而同時被谪,故稱。《明史·翟鳳翀傳》:“帝於章疏多不省,故廷臣直諫者久不被譴。至是二人同日謫官,時稱‘二諫’。”
詞語分解
- 二的解釋 二 è 數名:一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貳”代)。 雙,比:獨一無二。 兩樣,别的:二話。不二價。 兩 筆畫數:; 部首:二; 筆順編號:
- 谏的解釋 谏 (諫) à 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谏勸。進谏。谏阻。兵谏。從谏如流。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二谏”是一個曆史典故性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語來源
指明代官員翟鳳翀與郭尚賓。二人因直言進谏觸怒明神宗,于同一天被貶谪,故被時人并稱為“二谏”。()
二、曆史背景
- 翟鳳翀:曾上疏彈劾宦官呂貴、邢洪及淩應登三人罪狀,言辭激烈,神宗大怒,将其貶為山西按察使經曆。
- 郭尚賓:同期上疏勸谏,因内容觸犯聖意,被貶為江西布政使檢校。
《明史》記載此事後,以“二谏”代指二人氣節。()
三、詞語構成解析
- “谏”:本義為直言規勸君主或尊長(),屬形聲字,從“言”表意,強調以言語勸誡。
- “二”:特指兩位人物因相同事件産生的關聯性稱謂。
四、引申意義
後多用于形容敢于直谏的忠臣風骨,或代指因勸谏遭貶的文人群體。此典故體現了古代士大夫“文死谏”的政治傳統。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二谏》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第二次進谏。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二”(二字旁),第二個部首是“谏”(言字旁)。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差别。
《二谏》一詞來源于古代官員奏章中的進谏制度。當時,在朝廷中,官員可以呈上奏章進谏,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議或批評。如果皇帝沒有采納官員的意見,官員可以第二次進谏,來闡明自己的立場或表達對某個決策的不滿。
以下是使用《二谏》的例句:
1. 難得的機會,他果斷地進行了二谏。
2. 盡管被貶斥一次,他仍然決定二谏以表達自己的堅定立場。
一些與《二谏》相關的詞彙有:
組詞:進谏、一谏、進谏制度、進谏文
近義詞:反谏、上谏、請谏
反義詞:接納、采納、答谏
以上就是關于《二谏》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簡要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