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桐木為骨子做成的幞頭。幞頭,相傳始于 北周 ,用軟帛垂腳,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使頂高起成形, 唐 以後沿用之。 宋 黃庭堅 《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白頭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稱老夫。” 宋 陸遊 《遊前山》詩:“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塵埃。”
“桐帽”是古代一種以桐木為骨架制成的頭飾,屬于幞頭的一種演變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桐帽是以桐木為骨子制作的幞頭(古代男子頭巾)。幞頭最初在北周時期用軟帛制成,垂有雙帶(稱“垂腳”),至隋代開始加入桐木骨架,使頂部高聳定型,唐代後沿用此制。
結構與演變
文化意義
桐帽因材質輕便、造型簡樸,常被文人雅士用于表達淡泊名利的志趣,成為宋代詩詞中隱逸意象的載體。
曆史地位
作為幞頭發展的重要階段,桐木骨架的應用标志着古代頭飾從軟質向硬質結構的轉變,對後世冠帽形制影響深遠。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遊前山》等宋代詩文。
《桐帽》是指一種由桐樹木制而成的帽子。它通常由細長的桐木薄片編織而成,形狀輕巧、透氣性好。
《桐帽》的拆分部首是木,并且它的總筆畫為12畫。
桐帽起源于中國古代,因桐樹生長茂盛,樹皮柔韌,所以常被用來制作帽子。桐帽一開始是農民和漁民的常用工具,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大衆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帽子。
繁體字“桐帽”寫作“橦帽”。
在古代,桐帽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桐”來表示桐樹,再加上“帽”來表示這種帽子。
1. 他農忙時總是戴着一頂桐帽,保護自己免受酷熱和日曬的傷害。
2. 整個村莊裡的男人們都戴着桐帽去勞作。
桐帽的常用組詞有:桐樹、麻繩、農民、編織、船夫。
桐帽的近義詞有:竹帽、草帽、帽子。
桐帽的反義詞可能是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考慮與帽子的其他種類相對比,例如:帽檐、禮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