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一方之地稱王。
“偏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偏王”指據守一方之地并自立為王的行為或身份,通常用于描述非正統或地方性政權首領。例如在分裂割據時期,某些勢力脫離中央政權後自封為“王”,即屬于“偏王”。
如需更詳細的古代用例或延伸探讨,可結合具體曆史事件(如漢末諸侯割據)進行關聯分析。
《偏王》是一個詞語,意指強勢、偏袒某個人或某個團體的帶有權力的人。通常用來形容某個地方的統治者或特定群體内的權威人物。
《偏王》的拆分部首是「亻」和「王」。其中「亻」是人的部首,表示與人相關;「王」是玉的部首,用來表示與王權、君主相關。
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偏王」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曆史典故,指的是統治者或權威人物對于某個群體偏袒的情況。這種偏袒可能是因為地緣、血緣、權力等因素造成的。
《偏王》的繁體字為「偏王」,沒有發生改變。
古代漢字寫法多有變化,但《偏王》這個詞的寫法較為穩定,沒有明顯的古代變體。
1. 這個地區的「偏王」對某個宗族始終偏袒有加,使得其他人無法公平競争。
2. 某些權威人士被稱為「偏王」,因為他們總是偏向某個特定的群體或組織。
組詞可以通過加上其他形容詞、名詞等來形成具有不同含義的短語,例如:
1. 偏王治理
2. 偏王統治
3. 偏王現象
1. 傾向的統治者
2. 偏袒的權威人物
3. 偏心的君主
1. 公平的統治者
2. 中立的權威人物
3. 公正的君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