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鹽堿多沙石的地方。《文選·班固<封燕然山銘>》:“遂淩 高闕 ,下 雞鹿 ,經磧鹵,絶大漠。” 李周翰 注:“磧,石地;鹵,鹹地也。” 唐 李德裕 《讨襲回鹘事宜狀》:“ 回鶻 皆騎兵,長於野戰,若在磧鹵,難與交鋒,雖良将勁卒,無以制勝。”《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士卒以 夏州 磧鹵,又盛夏,不樂徙居。” 胡三省 注:“磧,沙磧。鹵,鹹鹵。磧鹵之地,五穀不生。”
“碛鹵”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地理類複合詞,其詞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碛”本指水中沙石積成的淺灘,《說文解字》釋為“水渚有石者”,後引申指沙漠。“鹵”指鹽堿地,《史記·夏本紀》鄭玄注“斥謂地鹹鹵”,特指不宜耕種的鹽漬土地。二字組合後,“碛鹵”指含有砂礫與鹽堿的貧瘠土地,多用于描述西北幹旱地區的特殊地貌。
二、文獻引證 該詞見于《漢書·地理志》:“自武威以西……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而邊郡皆夾以碛鹵。”此處特指河西走廊一帶砂碛與鹽堿夾雜的邊塞地貌。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記載:“自南而北,碛鹵相間,草木不生”,描述雲南境内類似地質特征。
三、現代應用 在地質學領域,該詞被定義為“第四紀沖積物與鹽漬土混合形成的地質單元”,屬于幹旱區特有的地表形态。當代文獻中多用于曆史地理研究,如描述古代絲綢之路沿線的荒漠化景觀。
“碛鹵”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描述地理環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碛鹵”綜合了沙石(碛)與鹽堿(鹵)的雙重惡劣條件,常代指荒蕪之地。其釋義在曆代文獻中高度一緻,強調自然環境的嚴酷性。
碧暖座慘黃撐岸就船赤瓦不剌海春紅女春見麤飯達節德言容功攧番彫疎鬥火多元函數二毛分虎拂激負媿幹噎幹與告天鳥歸正首丘寒燠寒中恨海難填何殊箋紙交窮記結骥枥錦句機嶽劇部居寡舉一反三慨怅曠達老早老尊涼不絲兒淩物林巘龍師馬來人慢令懋典貌言抛聲羣聽山鄙上國霜髯束裝盜金兕虎搜章擿句镗鎝龆容推演晚吹王猷小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