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令的意思、慢令的詳細解釋
慢令的解釋
(1).謂下達可緩慢執行的命令。《論語·堯曰》:“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緻期,謂之賊。”《孔子家語·始誅》:“慢令謹誅,賊也;徵斂無時,暴也;不試責成,虐也。”
(2).輕慢上司的命令。《元史·趙孟頫傳》:“ 至元 鈔法滞澀不行,詔遣尚書 劉宣 與 孟頫 馳驛至 江南 ,問行省丞相慢令之罪。”《明史·雲南土司傳一·雲南》:“土官復慢令玩法,無所忌憚。”
詞語分解
- 慢的解釋 慢 à 遲緩,速度小,與“快”相對:慢車。慢件。慢騰騰。慢條斯理。緩慢。遲慢。慢性。 态度冷淡,不殷勤,不禮貌:慢待。輕慢。傲慢。怠慢。 緩急快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令的解釋 令 í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b.複姓。 令 ǐ 量詞,印刷用的原張平版紙五百張為一令。 令 ì 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縣令。令尹。尚書令
專業解析
"慢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命令發布遲緩或執行懈怠
指政令、法令的頒布或執行不及時、拖沓,導緻政務延誤。此義強調時效性缺失帶來的管理失效。
- 例證:《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緻期謂之賊"(孔子語錄)。此處"慢令"指官府怠于頒布明确指令,卻突然要求民衆限期完成,屬于為政之害。
- 權威釋義:《漢語大詞典》釋為"命令下達遲緩",指出其與"急令"相對,體現行政效率的弊端(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卷)。
二、引申義:态度輕慢,號令不肅
指上位者态度傲慢,導緻命令不被嚴肅對待,削弱權威性。此義側重态度問題引發的執行力弱化。
- 例證: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吏慢其令,則民玩其法",描述官吏輕忽法令緻使民衆漠視法規的連鎖反應(來源:中華書局《讀書雜志》校注本)。
- 權威釋義:《古代漢語詞典》注解為"态度輕慢而使命令不能嚴格執行",強調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三、古籍中的典型用例
- 《荀子·宥坐》:"慢令謹誅,賊也"(政令懈怠卻嚴苛誅罰,是殘害百姓之舉),反映法家對行政怠惰的批判。
- 《唐律疏議·職制》:"諸受制出使,不返命而辄幹他事者,謂慢令也"(奉旨出使未複命卻處理他務,屬渎職行為),體現古代律法對怠政的界定(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唐律疏議》)。
學術參考文獻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在虛詞章節分析"慢"的使動用法時,引"慢令"為例說明形容詞的使動化。
- 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慢":"怠也,從心曼聲",引申為"輕忽而不恪守",為理解"慢令"提供字源依據(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慢令"的核心語義始終圍繞政令施行過程中的消極狀态(遲滞/輕忽)及其導緻的治理失效,屬古代政治批評術語。現代研究多見于經學、法制史領域,如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論及秦漢官吏考績制度時,曾援引"慢令緻期"作為反面典型。
網絡擴展解釋
“慢令”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
下達可緩執行的命令
指上級發布命令時故意放寬期限,卻突然要求提前完成,導緻下屬難以應對。這種行為被視為不合理的苛責,帶有“故意刁難”的意味。
例句:
《論語·堯曰》提到“慢令緻期,謂之賊”,即批評這種先松後緊的命令方式如同害人。
-
輕慢上司的命令
指下屬對上級指令态度怠慢、執行不力,甚至公然違抗。
例句:
《元史·趙孟頫傳》記載官員因“慢令之罪”被問責;《明史》中也有土官“慢令玩法”的記載。
二、出處與延伸
- 古典文獻:該詞最早見于儒家經典,如《論語》《孔子家語》,強調為政者應避免苛責下屬。
- 曆史用例:後世多用于描述官員或地方勢力對中央政令的消極态度,如《元史》《明史》中的記載。
三、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怠慢、輕忽、違抗
- 反義詞:謹遵、恪守、奉行
總結來看,“慢令”既可指施令者的不合理要求,也可指受令者的消極态度,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論語》《元史》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髦寶藍本處本營賓館菠薐嶓冢部彙蠶沙禅刹丑質醇澆催膘斷籁督戰戹運凡卉非但蜚色共驩呱呱而泣廣成子矽酸鹽講索監侍較能教學大綱蛟螈絜身計扃津筏進飲況趣苦船靓媚良蜩淋涔君買售面從腹诽錢鈔親推如雷灌耳掃星删采時臣手格刷羽屬名説例縮衄潼函托靠響楊賢名小姑小袖逍遙遊協佐西華葛被枲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