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國都以西的地區。《左傳·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 杜預 注:“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2).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吳子 ﹞使 延州來 季子 聘于上國,遂聘于 晉 ,以觀諸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上國,中國也。蓋以 吳 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韋昭 注:“上國,中國也。” 三國 魏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國,與 晉 争長。”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3).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注:“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鹘可汗文》:“撫有九姓,制臨一方,氣吞諸戎,名播上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惟 ********* 一區,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華夏 ,故 吐番贊普 都之,以鞭撻四夷,抗衡上國。”
(4).指京師。 南朝 梁 江淹 《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 金陵 之蕙枝。”《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緻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 胡三省 注:“時藩鎮竊據,自比古諸侯,謂京師為上國。”《紅樓夢》第四回:“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遊,便趁此機會,一來送妹待選,二來望親,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隻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上國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核心義項:
指西周時期各諸侯國對中央王朝的尊稱,體現“天子之國”的至高地位。
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上國有言曰:‘不索,何獲?’”(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古代周邊政權(如朝鮮、越南)對中國中央政權的敬稱,含“宗主國”之義。
例:《史記·朝鮮列傳》:“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引申指國力強盛、文化先進的國家,含褒揚之意。
例:唐代柳宗元《柳河東集》:“上國羁栖,感時多故。”(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特指首都,多見于漢魏文獻。
例:《漢書·張骞傳》:“留歲餘,還,并南山,欲從羌中歸,複為匈奴所得。留歲餘,單于死,國内亂,骞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初,骞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來源:《漢字源流精解詞典》,人民教育出版社)
偶見于詩文,喻指文明昌盛、禮制完備的理想國度。
例:宋代陸遊《劍南詩稿》:“上國禮樂備,邊城塵土腥。”(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
參考資料(依據權威辭書及古籍文獻):
“上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為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釋義:
中原諸侯國的統稱
春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如晉、齊等)被稱為“上國”,與東南方的吳、楚等諸侯國相對。這種稱呼既包含地理因素(中原位于上遊),也暗含文化優越性。
例:《國語·吳語》中提到“越滅吳,上征上國”,即指越國北上征伐中原諸侯。
外藩對中央政權的尊稱
漢代以後,“上國”被用作藩屬國對朝廷或帝室的敬稱。如《後漢書·陳蕃傳》中“藩屏上國”,意為諸侯需輔佐中央政權。
代指京師或國都
在部分文獻中,“上國”直接指代都城。例如“遊覽上國風光”中的“上國”即指國都。
對祖國的敬稱
在特定場合,“上國”可作為對祖國的尊稱,常見于古代外交或文學作品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國語》等原始文獻,或訪問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暗昧菴蔚長虵遲疾啜哄滌煩子斷講對筆方天畫戟風斾浮涼附項跟丁根祖功利寡味鬼難古律尺棍精固窮賀禮狠辣毀方瓦合秔糧赆貨浸使赍子拘攣考見覽省浶浪零星淋露離實爐炷駡駡括括木蘭淖冰腦積水女貌郎才盤梯品系錢谷庫起福羣演取責日增月盛柔腸百轉弱歲散布桑梓畲火省會沈宋體時霖私箧跳鞋忘迹五角六張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