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上國的意思、上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上國的解釋

(1).指國都以西的地區。《左傳·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簡上國之兵於 宗丘 。” 杜預 注:“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2). 春秋 時稱中原各諸侯國為上國,與 吳 楚 諸國相對而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吳子 ﹞使 延州來 季子 聘于上國,遂聘于 晉 ,以觀諸侯。”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上國,中國也。蓋以 吳 辟在東南,地勢卑下,中國在其上流,故謂中國為上國也。”《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韋昭 注:“上國,中國也。” 三國 魏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國,與 晉 争長。”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3).外藩對帝室或朝廷的稱呼。《後漢書·陳蕃傳》:“夫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應分土,藩屏上國。” 李賢 注:“上象四七,謂二十八宿各主諸侯之分野,故曰下應分土,言皆以輔王室也。”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鹘可汗文》:“撫有九姓,制臨一方,氣吞諸戎,名播上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惟 ********* 一區,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華夏 ,故 吐番贊普 都之,以鞭撻四夷,抗衡上國。”

(4).指京師。 南朝 梁 江淹 《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 金陵 之蕙枝。”《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無事,自上國來者,皆言天子聰明英武,志欲緻太平,深不欲諸侯子孫專地。” 胡三省 注:“時藩鎮竊據,自比古諸侯,謂京師為上國。”《紅樓夢》第四回:“ 薛蟠 素聞得都中乃第一繁華之地,正思一遊,便趁此機會,一來送妹待選,二來望親,三來親自入部銷算舊賬,再計新支,--其實隻為遊覽上國風光之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上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為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釋義:

一、地理方位

  1. 國都以西的地區
    根據《左傳·昭公十四年》記載,杜預注:“上國,在國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謂之上國。”
    :楚王派人在“宗丘”整頓上國軍隊,即指都城西部的區域。

二、政治與文化概念

  1. 中原諸侯國的統稱
    春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如晉、齊等)被稱為“上國”,與東南方的吳、楚等諸侯國相對。這種稱呼既包含地理因素(中原位于上遊),也暗含文化優越性。
    :《國語·吳語》中提到“越滅吳,上征上國”,即指越國北上征伐中原諸侯。

  2. 外藩對中央政權的尊稱
    漢代以後,“上國”被用作藩屬國對朝廷或帝室的敬稱。如《後漢書·陳蕃傳》中“藩屏上國”,意為諸侯需輔佐中央政權。

三、都城與象征意義

  1. 代指京師或國都
    在部分文獻中,“上國”直接指代都城。例如“遊覽上國風光”中的“上國”即指國都。

  2. 對祖國的敬稱
    在特定場合,“上國”可作為對祖國的尊稱,常見于古代外交或文學作品中。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國語》等原始文獻,或訪問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上國的意思

《上國》指的是地位高于他國的國家或地區,也可以指向外國。它表示這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國家更為先進或重要。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廣泛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上國》的部首是“一”(yī),總共有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上國》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出現在《尚書·洪範》篇中。它是中國古代對其他國家或者較為落後的地區的稱呼。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上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中國人對于《上國》的寫法并沒有固定的規定。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和寫法也發生了變化。古時文字的變化較大,所以寫法有差異,并不像現代漢字那樣統一。

例句

1. 他居住在一個上國,生活條件非常優越。

2. 那個國家被譽為亞洲的上國。

3. 他希望能夠去上國學習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經驗。

組詞

上國可以和其他詞組成新的詞語,例如:
- 上國領導:指的是上國的政治領導人。
- 上國經濟:指的是上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 上國文化:指的是上國的文化特點和傳統。
- 上國旅遊:指的是前往上國旅遊觀光。

近義詞和反義詞

《上國》的近義詞可以是:
- 先進國家
- 高等國家
- 強國
反義詞可以是:
- 下國:指的是地位較低的國家或地區。
- 落後國家:指的是經濟、科技等方面相對較為落後的國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