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行時隨侍左右的騎馬的吏員。《漢書·韓延壽傳》:“ 延壽 嘗出,臨上車,騎吏一人後至,敕功曹議罰白。” 唐 劉禹錫 《有感》詩:“騎吏塵未息,銘旌風已翻。”
“騎吏”是古代官職名,指出行時隨侍官員左右的騎馬吏員,主要承擔護衛、儀仗或執行公務的職責。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騎吏(拼音:qí lì)是古代官員出行時的隨從人員,通常騎馬跟隨主官,負責安全、傳令或維持秩序。例如《漢書·韓延壽傳》記載,騎吏若遲到會受罰,可見其職責規範嚴格。
職能延伸
除護衛外,騎吏也可能參與禮儀活動。如唐代劉禹錫詩句“騎吏塵未息,銘旌風已翻”,描繪了騎吏在送葬儀仗中的場景,體現其儀仗職能。
漢代起源
《漢書》記載韓延壽任太守時,騎吏因失職被罰,說明漢代已有此職,且紀律嚴明。
唐詩中的騎吏
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常以騎吏入詩,如“騎吏語使君,正是遊時節”,反映唐代騎吏作為官員出行标配的普遍性。
讀音與字形
各典籍均注音為“qí lì”,繁體寫作“騎吏”。
近現代釋義
現代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延續古義,定義為“騎馬隨行的吏員”。
“騎吏”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的基層隨從,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常見于文獻與詩歌。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或唐代詩文等原始資料。
《騎吏》是由“騎”和“吏”組成的詞語,泛指騎馬巡邏執行職務的官員。
“騎”是由“馬”部和“奇”部組成,它的部首是馬,總共有12畫;“吏”是由“口”部和“吏”部組成,它的部首是口,總共有6畫。
《騎吏》一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唐人有言曰:‘不騎吏乘驷,不問政事。”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不騎馬巡邏的官員,不問政務之事。
《騎吏》的繁體字為“騎吏”。
在古代漢字中,“騎”字的寫法多樣,常見的有“乘”、“騎”等。而“吏”字在古代寫作“吏”。
他是一名優秀的騎吏,在巡邏執勤中表現出色。
組詞:騎馬、騎行、騎兵、官吏、公吏等。
近義詞:巡警、騎警、巡邏員。
反義詞:步兵、文書、文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