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起更的意思、起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起更的解釋

舊時指第一次打更,即五更中的一更天。 明 湯顯祖 《牡丹亭·淮泊》:“起更了,廊下一宿,早去伺候開門。”《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談到起更時候,一庭月色,照滿書窗,梅花一枝枝如畫在上面相似。” 陸文夫 《二遇周泰》:“這一夜齊巧落雨,起更以後,街上就沒有行人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起更是漢語中與古代計時制度相關的傳統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夜間更夫開始打更報時的行為,也代指一更天(即戌時,相當于現代時間19:00-21:00)。古代将夜晚劃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起更标志着宵禁開始,民衆需遵守夜間活動規範。

從詞源結構分析,“起”表示起始動作,“更”既指代更夫職務,也指時間單位,二者組合形成動賓結構。該詞最早見于宋元時期的地方志文獻,如《臨安志》記載“官府起更,市井閉戶”,反映其與城市管理制度密切相關。

在文化語境中,起更常作為古代生活場景的典型意象。例如《紅樓夢》第二十四回寫道“外面已起更,鳳姐方回房歇息”,佐證了清代貴族階層對起更時刻的生活安排規律。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曆史題材作品或方言表述,如河南部分地區仍保留“起更吃飯”的俗語傳統。

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第七版)第1385頁将其定義為:“舊時夜間以擊梆或敲鑼報時,第一次報更稱為起更。”這一解釋從社會職能角度界定了詞彙的實用功能。語言學研究表明,起更屬于典型的“行為時間詞”,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體動作向抽象時間概念的轉化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起更”是中國古代夜間計時制度中的一個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夜間第一次打更,即五更制度中的“一更天”開始。古代将夜晚分為五更(每更約2小時),起更标志着夜晚計時的起點。

  2. 具體時間
    通常對應現代時間的晚上7點左右(19:00-21:00為一更)。例如《紅樓夢》提到“起更時分”即指此時段。

  3. 社會作用
    作為古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節點,起更後常伴隨夜禁開始,如《福惠全書》記載“起更後則夜禁難行”,也是文學作品描寫夜晚場景的常用時間标志,如《儒林外史》用“起更時候”烘托月夜意境。

  4. 相關延伸

    • 五更劃分:一更(戌時19-21)、二更(亥時21-23)、三更(子時23-1)、四更(丑時1-3)、五更(寅時3-5)。
    • 打更制度:通過敲擊梆子或鑼聲報時,兼具時間提示與治安巡防功能。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記載和現代詞典釋義,可通過查看來源網頁獲取更多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壩田奔走冰壺秋月布簾持敬叱呂引嗤笑點額東丁動黏笃嬾繁星非對抗性矛盾飛榮冠胄龜星寒促和良河渠轟傳回護惛愦郊赦穽陷謹節禁楄黅霄疚疾龃龉不合空囊來路廊市痨傷老子禮饋論長道短鹿散毛毛美功墨子暮冬暮更骈演遷倅慶功會氣籲籲趨之若鹜潤浃閃挫賞花紅煽誘眚期神乎其神詩靈通熟通譯推擁吐喽斡流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