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踩踏車船上的輪子,使船行進。《水浒傳》第八十回:“先教﹝水手﹞一半去各船上學踏車,着一半學放弩箭。” 清 顧炎武 《榜人曲》:“儂家住在江洲,兩槳如飛自繇。 金 兵一到北岸,踏車 金山 三周。”《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自 金 侵 長淮 , 江 上之民,有所謂踏車夫,則操舟楫而雜戰卒。”
(2).踩踏水車灌排。 宋 蘇轼 《有言郡東北荊山下可以溝畎積水因與吳正字王戶曹同往相視》詩之一:“使君下策真堪笑,隱隱驚雷響踏車。” 宋 王安石 《山田久欲拆》詩:“婦女喜秋涼,踏車多笑語。” 清 吳存楷 《踏車》詩:“水聲活活,車聲鴉鴉。去年踏車稻揚花,今年踏車纔放芽。”
“踏車”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通過人力踩踏車船上的輪子,驅動船隻行進。這種裝置常見于古代戰船或民用船隻,例如:
指人力踩踏水車進行農田灌溉或排水。這一用法在宋代文獻中尤為常見:
需注意“踏車”與“腳踏車”(現代自行車)的區别。後者是方言中對自行車的稱呼,與“踏車”無直接關聯。
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和工具書定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水浒傳》《續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踏車》是指一種人力驅動的交通工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行車。它通常由兩個相同大小的車輪、一個車架、一個踏闆和一個坐墊組成。
《踏車》的拆分部首是“足”,它是由“⻊”(足部)和“⺼”(月部)共同組成的。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踏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中國,當時自行車作為一種新興交通工具進入中國。由于自行車需要通過腳來踏動踏闆,所以逐漸形成了現在被稱為《踏車》的詞彙。
《踏車》的繁體字為「踏車」。
古時候,《踏車》可以用「蹋車」來表示。這個寫法中,「蹋」字意為用腳踏動,同時也表示了踩、踏的動作。
1. 我每天騎着踏車上班。
2. 他喜歡騎踏車環遊世界。
3. 小明在車庫裡修理他的踏車。
1. 自行車:指的是踏車,也可以簡稱“自行”,是指靠踩踏動力行駛的交通工具。
2. 電動自行車:指的是使用電能作為動力的自行車。
3. 山地車:指的是一種適合在崎岖山路等複雜地形上騎行的踏車。
近義詞:單車、自行車、腳車。
反義詞:摩托車、汽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