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聖體的意思、聖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聖體的解釋

(1) [emperor's body]∶舊指封建國家皇帝的身體

(2) [symbol of Jesus' body]∶天主教徒在做彌撒時把面餅代表耶稣的身體,稱為“聖體”,教徒領食,稱為“領聖體”

詳細解釋

(1).舊稱皇帝身體。亦借指皇帝。《漢書·王嘉傳》:“今聖體久不平,此臣 嘉 所内懼也。” 三國 魏 曹植 《冬至獻襪頌》:“南闚北戶,西巡王城,翺翔萬域,聖體浮輕。” 唐 元稹 《賀聖體平複禦紫宸殿受朝賀表》:“昨者聖體不安,纔經累日,穆蔔罔害,勿藥有瘳,此所以表北極之長尊,配 南山 而永固者也。”《宣和遺事》後集:“ 汪佰彥 、 黃潛善 從容言於上曰:‘上皇之子三十人,今所在者惟聖體耳。’”

(2).宗教用語。源于拉丁文eucharist。意為“感謝祭”。天主教、東正教聖事之一。傳說 耶稣 受難前夕與門徒聚餐時,曾以面餅和葡萄酒象征自己的身體和血分給門徒們領食。至今教徒們以在彌撒時領食面餅和葡萄酒為聖事之一。宗教改革運動後,新教各派改稱聖餐。

(3).宗教用語。源于拉丁文host。意為“犧牲”。天主教稱彌撒時經神父祝聖後由教徒領食的面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聖體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釋義,主要涵蓋宗教與古代尊稱兩個維度。

  1. 宗教語境中的“聖體”

    在基督教(尤指天主教、東正教)中,“聖體”指聖餐禮儀中經過祝聖的餅與酒,象征耶稣基督的身體與血。該概念源自《新約聖經》中耶稣設立聖餐的記載(《馬太福音》26:26-28),信徒通過領受聖體與基督建立靈性聯結。根據《天主教教理》第1374條,聖體被認定為“基督真實臨在的聖事”,具有神聖性與超越性。

  2. 古代漢語中的尊稱用法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聖體”曾用于對帝王身體的敬稱,如《後漢書·李固傳》記載“陛下聖體久勞”,此處強調帝王身體關乎國家社稷,需謹慎養護。這一用法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君主權威的尊崇。

權威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聖體”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古代尊稱(世俗含義)

  1. 皇帝身體的代稱
    舊時專指封建國家皇帝的身體,常出現在奏章或頌文中,體現對君主的尊崇。例如《漢書·王嘉傳》記載:“今聖體久不平,此臣嘉所内懼也。”
    延伸用法:亦可借代皇帝本人,如曹植《冬至獻襪頌》中“聖體浮輕”即指帝王出行時的儀态。

  2.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唐代元稹在《賀聖體平複禦紫宸殿受朝賀表》中,用“聖體”表達對君主健康的關切。


二、宗教術語(天主教核心聖事)

  1. 象征意義與儀式
    源于拉丁文“Eucharist”(感恩祭),指彌撒中祝聖的面餅和葡萄酒,象征耶稣的身體與血。信徒通過領受聖體紀念耶稣在最後晚餐中的犧牲,并相信其帶來救贖。

  2. 不同教派的稱呼

    • 天主教/東正教:嚴格遵循“聖體”概念,視其為七件聖事之一。
    • 新教:多稱“聖餐”,弱化實體轉化的教義,強調紀念意義。
  3. 神學内涵
    天主教認為聖體是“耶稣的天主性、人性、靈魂、寶血、肉身全隱藏在面酒型内”(即“實體轉化”學說)。


總結對比

語境 核心含義 典型用例 來源
古代中國 帝王尊稱 奏章、頌文
基督宗教 聖事象征 彌撒儀式

如需更深入的宗教儀式解析或曆史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天主教教理等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廢白夾邊維避李嫌瓜補空成雙成對車條齒馬之嫌初榮刍養麤弱答救等慈東躲西跑斷定對口相聲蠹言粉本鳳胏麟脯風風傻傻拂暑幹酵母公耳忘私過兒漢表後歲黃種火光獸火頭迦真隣陀界斷凈掃戢羽掎摭窺見梁珠連牆脈動電流瘧鬼乾忙俏潔旗靡轍亂情窩求代秋胡桡色宂從觞斝傷命石工蔬菜妥貼緯星文面文昭武穆無父無君誤卯象域銷毀骨立夕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