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起民的意思、起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起民的解釋

發動民衆。《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言未卒,而 季孫 使者至,讓曰:‘ 肥 也起民而使之,先生使弟子止徒役而飡之,将奪 肥 之民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起民”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構詞法和曆史語用角度解析。《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目時指出,“起”在古語中常表“發動、征召”之義,如《左傳》有“起師旅”的用例;“民”則指代庶人群體。二字組合後,“起民”特指官府或統治者征調民衆服役的行為,如《漢書·食貨志》載“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于邑……所以順陰陽,起民力”,此處即指依時節調度民力從事生産活動。

該詞在明清方志中多用于描述徭役制度,例如《福州府志》嘉靖版記載“凡起民夫治河,日給米三升”,印證了該詞與勞役供給的關聯性。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見于典章制度研究領域,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中将其歸入“政令類”動詞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起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起民(拼音:qǐ mín)指發動民衆。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或軍事行動中動員百姓參與的行為。


二、出處與背景

  1. 典籍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原文為:“季孫使者至,讓曰:‘肥也起民而使之。’”。此處的“起民”指季孫氏動員民衆執行勞役或兵役,反映了戰國時期統治者對民衆的征用現象。

  2. 曆史語境
    在先秦文獻中,“起民”常與徭役、戰争相關,如《韓非子》例句中,季孫因“起民”引發争議,側面體現了古代社會對民力的管控與争奪。


三、現代使用

  1. 語言特點
    “起民”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言文解析中。
  2. 延伸含義
    可引申為“通過動員達成集體行動”,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四、相關拓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韓非子》原文或漢典等權威古籍解析平台。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白白苋巴斯德補落迦不煞不失崇絶吹影镂塵丹火點的地電惇懿遏訟帆布床豐赀官衙孤鲠呵難鶴散鶴嘴鎬後話花殘月缺會規箭魚金刹忌器紀星钜狡駒留空谷軍麾開目克家兒臁刃臨敵淩晷論薦馬鈴薯莽古歹諵諵南天乞恩騎夫傾國侵曉七品黃堂栖鵀色絲虀臼上坐深曲舍身崖疏遲悚戰酥雨特磬挑動退款外路人問安西鄰責言心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