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遲”。1.遲緩。《藝文類聚》卷十八引 漢 阮瑀 詩:“四支易懈倦,行步益疎遲。”
(2).引申為懶散遲鈍。《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僕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安困潔志,操清冰霜,而疏遲迂闊,不達事要。”
(3).遷延。《北史·毛脩之傳》:“欲以邊夷之衆,抗衡上國,出兵 隴 右,再攻 祁山 ,一攻 陳倉 ,疏遲失會,摧衄而反。”
“疏遲”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漢語或書面語境,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遲緩
指行動、反應或進程緩慢。例如《藝文類聚》引漢代阮瑀詩句“行步益疏遲”,形容行走逐漸變得遲緩。該義項強調物理或時間上的緩慢。
懶散遲鈍
引申為性格或行為上的散漫、不敏捷。《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中“僕書生疏遲”即自謙性情懶散遲鈍;晉代葛洪《抱樸子》也以“疏遲迂闊”形容不谙世事的性格。
遷延
指拖延、耽擱,常見于描述事務進展受阻。如《北史》記載軍事行動“疏遲失會”,即因遷延而錯失時機。
詞素解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研究性文本。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含義。
《疏遲》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做事情不積極主動,行動緩慢,拖延遲疑的狀态。
《疏遲》是由疏和遲兩個組成部分構成的,其中,疏的部首是疒,遲的部首是辶。疏的筆畫數為5,遲的筆畫數為8。
《疏遲》最早出現在《周易》一書中,用以描述《坤卦》的特性,意味着行動緩慢不迅速。
《疏遲》的繁體字形為「疏遲」。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疏遲》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大緻形狀基本相同。
1. 他疏遲的動作讓他錯過了火車。
2. 不要再疏遲了,趕緊行動吧。
1. 疏忽:指因粗心大意或缺乏注意而犯錯或疏漏。
2. 遲疑:形容拖延不決,猶豫不決。
1. 緩慢:指速度慢,行動不快。
2. 拖延:指把事情拖到後面處理,遲遲不進行。
1. 迅速:指行動迅捷敏捷,速度快。
2. 積極:指主動而堅決地去做某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