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疏遲的意思、疏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疏遲的解釋

亦作“疎遲”。1.遲緩。《藝文類聚》卷十八引 漢 阮瑀 詩:“四支易懈倦,行步益疎遲。”

(2).引申為懶散遲鈍。《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僕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安困潔志,操清冰霜,而疏遲迂闊,不達事要。”

(3).遷延。《北史·毛脩之傳》:“欲以邊夷之衆,抗衡上國,出兵 隴 右,再攻 祁山 ,一攻 陳倉 ,疏遲失會,摧衄而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疏遲”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文獻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疏:本義指“疏通”,引申為“稀疏、不緊密”,如《說文解字》釋“疏,通也”。《漢語大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123頁)中标注其可表“事物排列間隔大”或“關系不親近”。
  2. 遲:原指“緩慢”,《玉篇·辵部》釋為“遲,緩也”,後擴展為“時間晚”或“行動滞後”,如《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2年,第89頁)收錄“遲暮”“遲鈍”等詞。

二、整體釋義 “疏遲”屬并列結構複合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包含兩層核心義項:

  1. 形容行動緩慢或反應不敏捷

    例:唐代李商隱《為李贻孫上李相公啟》中“識性疏遲,為媒躁進”,此處指性情遲鈍、行事不夠機敏。

  2. 指事物分布稀疏或時間間隔長

    例:宋代農書《陳旉農書·天時之宜篇》載“播種疏遲,則苗弱易壞”,強調種植密度低導緻作物生長不良。

文獻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疏遲”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漢語或書面語境,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1. 遲緩
    指行動、反應或進程緩慢。例如《藝文類聚》引漢代阮瑀詩句“行步益疏遲”,形容行走逐漸變得遲緩。該義項強調物理或時間上的緩慢。

  2. 懶散遲鈍
    引申為性格或行為上的散漫、不敏捷。《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中“僕書生疏遲”即自謙性情懶散遲鈍;晉代葛洪《抱樸子》也以“疏遲迂闊”形容不谙世事的性格。

  3. 遷延
    指拖延、耽擱,常見于描述事務進展受阻。如《北史》記載軍事行動“疏遲失會”,即因遷延而錯失時機。

詞素解析: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研究性文本。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半波表帶殘編斷簡骣騎褫官穿取怵悸詞言義正皴厘典祀動銷洞燭鬥筐蹲龍頓卧偾發公婆閨苑花成蜜就僭持谏工悸動警勑淨土緊窄絕域摳哧冷不防樂悠悠六一爐裡胥羅郭眊悼乾兒謙弱綦弁鬿堆屈求擾雜日者軟熟桑枲森翳讪口赦恩省發授時說例貪生惡死通應子魚途衆未竟之志握篆我自無賴賊向服先農壇小還邪不犯正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