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上座 ”。1.受尊敬的席位。《史記·孝武本紀》:“及五年脩封,則祠 泰一 、 五帝 於明堂上坐,令 高皇帝祠 坐對之。”《漢書·高帝紀上》:“ 高祖 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 顔師古 注:“上坐,尊處也。” 唐 韓愈 《送窮文》:“主人於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燒車與船,延之上座。”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 方蛟 小人得志,愈加忘形,竟踞上坐。”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 祁老人 的必定讓客人坐上座, 祁老人 的一會兒一讓茶, 祁老人 的謙恭與繁瑣,都使 富善先生 滿意。”
(2).佛教語。一寺之長,“三綱”之首。多由朝廷任命年高德劭者擔任。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 中寺 者, 晉 太元 五年 會稽王 司馬道子 之所立也…… 天監 十五年,上座 僧慈 等,更揆日締架,赫然霞立。” 宋 贊甯 《大宋僧史略·雜任職員》:“古今立此位,皆取其年德幹局者充之。《高僧傳》多雲被勅為某寺上座是也。 道宜 勅為 西明 寺上座,列寺主、維那之上。” 宋 張耒 《明道雜志》:“士人有 雙漸 者,性滑稽,嘗為縣令,入僧寺中。主僧半酣矣,因前曰:‘長官可同飲三杯否?’ 漸 怒,判雲:‘談何容易,邀下官同飲三杯;禮尚往來,請上坐獨吃八棒。’竟笞遣之。”
亦作“ 上座 ”。坐于上位;入席。《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 ( 韓信 )拜禮畢,上座。”《兒女英雄傳》第十回:“你二位老人家請上坐,好受女兒女婿的禮。” 夏丐尊 葉聖陶 《文心》十九:“ 樂華 成為一個被特别優待的客人,這個同學請他上座,那個同學給他斟茶,使他反而不很自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皓 :過節,大家叙一叙。請 袁先生 上坐,上坐,上坐。”
“上坐”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尊貴的席位
指在禮儀場合中受尊敬的座位,通常為身份尊貴或年長者所居。例如《史記·孝武本紀》記載:“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顔師古注“上坐,尊處也”。
佛教術語
指寺院中“三綱”之首的職位,即一寺之長,多由德高望重者擔任。南朝梁王僧孺《中寺碑》提到“上座僧慈”,即此類用法。
動詞:入席或居上位
如《漢書·高帝紀》描述劉邦“遂坐上坐”,意為占據主位。
現代引申義
在戲院、餐館等場所,可指顧客到來(如“上座率高”),但此用法更常見于“上座”一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佛教職銜細節,可參考《史記》《漢書》及佛教典籍。
《上坐》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在宴會或座位排列中,坐在上位的位置或地位。
“上坐”的拆分部首是“上”和“土”,其中“上”的拼音是“shàng”,表示“高處”,“土”的拼音是“tǔ”,表示“土地”。“上”部的筆畫數是3,而“土”部的筆畫數是3。
《上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一書中,用來描述坐在上位的賓客或主賓座位。
《上坐》的繁體字是「上坐」。
古時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但《上坐》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區别。
1. 在宴會上,主人邀請貴賓上坐。
2. 作為公司的CEO,他在會議上總是坐在上坐。
坐席、坐位、坐次等。
尊座、高座、貴座。
下座、下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