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魏志·張臶傳》:“ 正始 元年,戴鵀之鳥,巢 臶 門陰。 臶 告門人曰:‘夫戴鵀陽鳥,而巢門陰,此兇祥也。’乃援琴歌詠,作詩二篇,旬日而卒。”後因以“栖鵀”謂死亡的預兆。《八瓊室金石補正·唐國子律學直講仇道朗墓志》:“不謂栖鵀歛羽,俄歎沉舟之酷。”
“栖鵀”是一個較為冷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典故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栖鵀(qī rén)字面指“戴鵀鳥栖息”,後引申為死亡的預兆,帶有兇兆的象征意義。這一含義源于《三國志·魏志·張臶傳》的記載:張臶見戴鵀鳥在門陰築巢,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後果然去世,由此形成典故()。
典故出處
三國時期,張臶(jiàn)發現戴鵀鳥(一種喜陽的鳥)反常地栖息于門陰處,認為“陽鳥巢陰”預示兇事。他作詩後不久離世,後人遂以“栖鵀”暗指死亡征兆()。
用法與延伸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如唐代墓志銘《仇道朗墓志》用“栖鵀歛羽”暗喻死亡()。其象征意義強于字面,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讀音與結構
提示:因“栖鵀”屬生僻詞,現代使用極少,常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如需引用典故,建議結合原文背景分析。
栖鵀(qī è)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鳥類栖息或停歇在樹枝上。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中的用法,現在在現代漢語中已經相對較少使用。
栖鵀由兩個漢字組成:栖(部首木,共8畫)和鵀(部首鳥,共18畫)。
栖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鳥》中,它描述了鳥類停息在樹枝上的情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漢語言中的其他相關詞彙所替代,如“栖息”或“停歇”。
栖鵀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棲鷁”,結構和拼音與簡體漢字相似,隻是書寫形式略有差異。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栖鵀”常常采用篆書或隸書的形式。這些古書法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字形的審美和藝術追求。
1. 清晨的陽光照耀下,樹枝上栖鵀的群體發出悅耳動人的鳴叫聲。
2. 每當春天來臨,栖鵀遷徙回來,給大地帶來生機和活力。
3. 他站在窗前,看着樹上栖鵀歡快地跳躍,感到心情愉悅。
栖息、栖木、栖地、鵀鵑、鵀鵲、鵀鷹
停栖、栖息、栖宿
飛翔、遷徙、離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