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然自得貌。鶴态閑散自適,故稱。 唐 白居易 《和劉郎中<望終南山秋雪>》:“草訝霜凝重,松疑鶴散遲。” 唐 陸龜蒙 《五歌·水鳥》:“鷗閒鶴散兩自遂,意思不受人丁寧。”
“鶴散”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鶴散(讀音:hè sǎn)形容悠然自得、閑適自若的狀态。該詞以“鶴”的姿态為喻,因鶴常被視為優雅、散淡的象征,故引申為超脫世俗、心境恬淡的意蘊。
唐代詩歌引用
綜合釋義
該詞多用于古典詩文,既表現自然景物的悠然,也隱喻文人隱士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心境。
部分資料(如、2)注音為“hè sàn”,但權威性更高的漢典及現代詞典标注為“hè sǎn”。根據“散”字在形容詞中多讀“sǎn”(如“散漫”),此處更建議讀作sǎn。
“鶴散”是一個兼具畫面感和哲理的詞彙,常用于古典文學中,既寫景又抒情,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審美追求。
《鶴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白鶴分散飛去,比喻好朋友分離,不再聚集在一起。這個成語寓意着友情的破裂和離别。
《鶴散》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鳥,由于它由兩個漢字組成,所以沒有部首。
《鶴散》這個成語的總筆畫數為22畫。
《鶴散》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的《牧鶴圖序》中。原文為:“鶴亦各自分路群而去,群而去哉,謂之鶴散。”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現代常用的成語。
繁體字的寫法是「鶴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包括《鶴散》這個成語的字形也有所變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時候《鶴散》這個成語的寫法為「鶴散」。
1. 年少時的我們是好友,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之間的友誼也逐漸鶴散了。
2. 他們曾經是一對無話不談的朋友,可如今因為一些誤會,他們的友誼已經鶴散了。
聚散、散落、散場。
散逸、散去、離散。
團結、聚集、合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