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軍麾的意思、軍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軍麾的解釋

軍中指揮用的旗。引申指擔任指揮的人。《文選·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軍麾命服之序,監督方部之數。” 劉良 注:“軍麾,以毛為之,以指麾也。” 唐 杜甫 《遣興》詩:“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 明 屠隆 《綵毫記·難中相會》:“軍麾要我贊謀謨,我忠貞怎把英風挫,甘受羈囚任坎坷。”《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三·王壯武公不愧儒将》:“軍麾所至,輒以忠義風動其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軍麾是漢語中與軍事指揮相關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和語義演變角度解析:

一、詞源解析 “麾”本義為古代指揮軍隊的旌旗,《漢語大詞典》指出“麾”是“用以指揮軍隊進退的旗幟”,早期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趙旃夜至于楚軍,席于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左則受之,日入而說。許偃禦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禦左廣,屈蕩為右。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趙旃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車逆之。潘黨望其塵,使騁而告曰:‘晉師至矣!’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陳。孫叔曰:‘進之!甯我薄人,無人薄我。’《詩》雲:‘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本義與引申

  1. 字面本義:特指主将用以發號施令的旗幟,如《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載“瑜整率軍士,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呂蒙等追擊曹仁,仁退走。”
  2. 象征引申:代指軍事指揮權,《資治通鑒》中“節度使掌總軍旅,颛誅殺”的記載印證此用法(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三、現代語義 在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和成語中,如“麾下”指将帥的部屬,“一麾出守”等典故仍在使用(來源:北京大學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軍麾"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軍事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軍麾"原指古代軍隊中用于指揮的旗幟,通常用毛羽制成()。《文選·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劉良注明确提到:"軍麾,以毛為之,以指麾也",說明其材質與指揮功能。

二、引申含義 隨着詞義發展,"軍麾"可代指掌握軍隊指揮權的人或軍事統帥()。如唐代杜甫《遣興》詩句"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這裡的"軍麾"既指戰旗,又暗喻遍布的軍事統帥。

三、文獻例證

  1. 指揮旗功能:明代屠隆《綵毫記》"軍麾要我贊謀謨"()
  2. 象征軍事權威: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軍麾命服之序"()
  3. 反映戰争場景:杜甫詩句通過"軍麾滿"與"戰角悲"形成意象對照()

四、綜合解析 該詞兼具具體器物與抽象指代的雙重性,既強調實物戰旗的指揮功能,又延伸為軍事權力的象征。其使用多出現于古代軍事文獻和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學作品中仍作為典型軍事意象出現。

别人正在浏覽...

阿桡闆弱報劉一丈書波委不凍港讒邪城辇蔥倩大哥打家截舍搗實登高履危碉樓铎鈴都禦使棐幾膚挫負米馉餔詭話鬼母豪侈弘敞轟烈畫鹿轓嘩疑錦鳳景鐘踡跼空前絶後潰癰哭昭陵樂毅棗胪叙密度謀度挪窩兒恧怩虔娃竊位素餐冗龊融資鋭情三頂拐濇滞俟畿素魄太曎沓拖田畼天刑體格頭骨頽壞途陌武剛車相錯先日顯谥燮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