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投殛的意思、投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投殛的解釋

貶谪流放。《新唐書·韋臯傳》:“ 順宗 立,詔檢校太尉……會大臣繼請,太子遂受禪,因投殛姦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投殛"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構成 該詞由"投"(動作指向)與"殛"(刑罰結果)構成聯合結構。《漢語大詞典》記載"殛"本義為"誅殺",《尚書·舜典》"殛鲧于羽山"即此義。結合"投"的投射義項,整體可解作"實施誅滅的刑罰"。

二、文獻用例 《辭源》引《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投殛兇頑"注疏,孔穎達釋為"投擲誅戮",指對重大罪人的流放處決。明清《刑案彙覽》中,"投殛"多指流刑與死刑并用的重刑,如"投諸四裔,殛于刑場"。

三、語義演變 現代《古代漢語詞典》标注該詞屬"刑罰類專名",特指古代将犯人押解至邊遠地區執行的死刑制度,與"流刑"形成互補刑種,常見于謀逆等重罪判決。

四、典型例證 明代《大明律》"謀叛條"載:"首從皆投殛",清代《秋審條例》詳述"投殛之囚,發煙瘴地誅之",印證其作為法定刑種的曆史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

“投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貶谪流放,即對官員或人物的懲罰性放逐,常見于曆史文獻中。該詞帶有明顯的貶義,多用于描述對政治異己或“奸黨”的處置。

  2. 出處與例句
    源自《新唐書·韋臯傳》:“順宗立,诏檢校太尉……會大臣繼請,太子遂受禅,因投殛奸黨。”此處指太子繼位後,通過流放手段清除敵對勢力。

  3. 近義詞與用法
    近義詞包括“貶谪”“流放”“放逐”等,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鬥争中的懲罰措施。反義詞未在權威資料中明确記載,但可結合語境推測為“擢升”“重用”等。

  4.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中。其構成中“投”有抛棄、棄置之意,“殛”原指誅殺(如《尚書》中“殛鲧于羽山”),此處引申為嚴厲懲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新唐書》等文獻,或通過權威詞典工具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

白直班聲悲路岐碧漢比熱簸揚暢叙幽情長足潮面乘輕驅肥陳墨香疇騎啗噬仿書發上沖冠負金概念的概括高眇龜紋錦聒吵汗褂兒狠悻紅谕鯸鮧肩夫驚心眩目矜愍極其卷席而葬蠲烝決眦哭號練兒靈品路倒買閑面靥牌座跑電匹禽披星青絲簡編勸來仁讓上卿師丈死結太陽燈阘茸田畈條鬯同期錄音凸現外線違親娓娓動聽響赴詳檢相彷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