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鐎鬥的意思、鐎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鐎鬥的解釋

一種溫器。三足有柄,用以煮物。《急就篇》卷三“鍛鑄鉛錫鐙錠鐎” 唐 顔師古 注:“鐎謂鐎鬥,溫器也,似銚而無緣。” 馬衡 《中國金石學概要》第三章五:“鐎鬥,溫器也。三足有柄,所以煮物……槍又鐎鬥之别名,槍即鐺也。用之於軍中者,則謂之刁鬥。《廣韻》以刁鬥釋鐎, 孟康 以鐎器釋刁鬥(《史記·李廣傳》集解)。二者之容量皆受一鬥,實同物而異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鐎鬥(jiāo dǒu)是中國古代一種兼具溫煮與警示功能的青銅器皿,盛行于漢晉至唐宋時期。其核心特征與用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形制特征

  1. 三足帶柄設計

    鐎鬥通常為盆形器身,下承三隻細高足,一側附有長直柄(鋬),便于手持移動。器身多無蓋,口沿外侈,整體形似帶柄銅鍋。這種設計既利于架在火源上加熱,也便于行軍時懸挂攜帶。

二、功能用途

  1. 溫煮器具

    主要用于溫熱酒水或食物,常見于軍營與宴飲場合。士兵可将鐎鬥置于炭火上加熱羹湯,《史記》注疏中稱其“溫器,三足有柄”。

  2. 夜間警器

    因金屬材質導熱快,沸騰時聲響明顯,夜間巡邏士兵會敲擊鐎鬥示警,故又稱“刁鬥”。杜甫《夏夜歎》中“竟夕擊刁鬥”即指此用途。

三、字源考釋

“鐎”字從金從焦,《說文解字》釋“鐎”為“溫器也”,強調其金屬材質與加熱功能;“鬥”則形容其舀取液體的鬥狀器形。二字結合精準概括了器物的物理屬性與使用場景。

四、考古實證

江西海昏侯墓、西安何家村窖藏均出土過漢代至唐代的青銅鐎鬥,器身常飾弦紋或獸面紋,部分帶銘文。這些實物印證了《博古圖錄》中“漢鐎鬥,高六寸八分,深三寸三分……”的形制記載,成為研究古代軍制與生活的重要物證。

文獻參考

許慎《說文解字·金部》(中華書局影印本)、王黼《宣和博古圖錄·卷二十》、杜佑《通典·兵制》對鐎鬥的軍事用途有明确記載;現代考古報告見《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研究》(文物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鐎鬥(jiāo dǒu)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青銅器,具有多功能用途,主要流行于漢魏六朝時期。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鐎鬥又稱“刁鬥”,是一種三足帶柄的青銅溫器或炊器。其名稱源自容量單位“鬥”,可容一鬥糧食或液體。馬衡在《鐎鬥考》中将其明确歸類為溫器。

二、主要功能

  1. 炊煮與溫食:用于煮飯、加熱羹湯等流食,考古發現底部常有煙炱痕迹。
  2. 溫酒器:《漢金文錄》記載其銘文明确提到“溫酒鐎”。
  3. 量器:作為軍營分發糧食的标準容器。
  4. 夜間傳警:敲擊發聲用于巡邏報警,即“晝炊飯食,夜擊持行”。

三、結構特征

四、曆史演變

五、文化價值

鐎鬥體現了古代青銅鑄造工藝的實用性設計,如南陽博物院藏漢龍首柄銅鐎鬥以龍首裝飾展現藝術性,而鵝首造型則反映漢代動物形象的應用。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看南陽市博物院、績溪縣博物館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颠邊甿畢卓茶樓簇饤榱橑當立之年德運滴滴涕鬥樓斷辭端方肚喃輀輴兒語惡贓皮坊官方厚返迹反己趺居格磔宮梅絓染股本桂尊含消梨鶴琴紅外線将軍箭淨跨度鹫翎稽酌居高聲自遠克笃老驢涼和連茵麗正修書院漫叟命濁腦神經内顧怒發沖冠捀子婆娑起舞靸戟生活水平始立水明山秀署牋説笑話探兵縧褐天殺瓦解冰泮窩别五時副車象物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