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音大鼓的意思、京音大鼓的詳細解釋
京音大鼓的解釋
見“ 京韻大鼓 ”。
詞語分解
- 京的解釋 京 ī 國都(現特指中國首都北京):京城。京都。京華(因京都是文物、人才彙集的地方,所以稱京都為“京華”)。京畿(國都和國都附近的地方)。京劇。京師(首都的舊稱)。京繡。京菜。 大。 古代數名,指一千
- 大鼓的解釋 ∶最大和發音最深沉的軍樂隊和管弦樂隊用鼓 ∶曲藝的一種,表演者連說帶唱,以鼓、闆、三弦等伴奏。由于地區和方言、曲調的區别,分京韻大鼓、山東大鼓、湖北大鼓等詳細解釋.打擊樂器。大型鼓類的俗稱。常指我國
網絡擴展解釋
京韻大鼓(又稱“京音大鼓”)是中國北方傳統曲藝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及華北地區。以下從定義、曆史發展、藝術特點和代表流派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1.定義與别稱
京韻大鼓原名“京音大鼓”,是清末由河北河間木闆大鼓與八旗子弟書融合演變而來,并吸收京劇、梆子腔等藝術元素形成的說唱曲種。其名稱中的“京韻”或“京音”均指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強調字正腔圓的特點。
2.曆史發展
- 起源:起源于清代鹹豐年間,河間木闆大鼓藝人進入京津地區,早期稱為“怯大鼓”(因保留河北方言)。後經金德貴改革闆式,發展為“雙闆”形式。
- 成熟階段:1900年前後,劉寶全對藝術形式進行革新,将河間方言改為北京話,吸收京劇吐字發音及表演技巧,形成“劉派”,奠定現代京韻大鼓的基礎。
- 流派分化:民國時期形成三大流派——劉寶全的“劉派”、白雲鵬的“白派”和張小軒的“張派”;20世紀30年代後,又發展出白鳳鳴的“少白派”和駱玉笙的“駱派”。
3.藝術特點
- 唱腔與語言:以北京語音為标準,唱詞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講究“依字行腔”,旋律流暢且富有叙事性。
- 表演形式:一人站唱,自擊鼓闆掌握節奏,伴奏樂器包括三弦、四胡、琵琶。
- 内容題材:多為短篇曆史故事或抒情段落,代表曲目如《單刀會》《白帝城》《大西廂》等。
4.文化地位
京韻大鼓被稱為“北鼓”代表,與南方彈詞并稱“南彈北鼓”。其雅俗共賞的風格和融合多劇種的特點,使其成為北方曲藝中藝術成就較高的曲種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流派細節或曲目賞析,可參考權威資料如非遺文化平台或音樂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京音大鼓》的意思
《京音大鼓》是一種北京地方戲曲劇種,以京劇演唱中的京音為基礎,加入京韻大鼓的表演方式而得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京音大鼓》的拆分部首是音,筆畫數為16畫。
來源
《京音大鼓》起源于清代,興盛于民國時期,是京劇的重要民間分支劇種。
繁體
《京音大鼓》的繁體字為「京音大鼓」。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時的漢字寫法規則,我們無法直接給出《京音大鼓》的古字形寫法。
例句
他們演出的劇目是《京音大鼓》。
組詞
京劇、音樂、大鼓、表演、地方戲曲。
近義詞
京韻大鼓、京劇京韻。
反義詞
非京音大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