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呿嗟的意思、呿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呿嗟的解釋

亦作“ 呿嵯 ”。韋帶。 唐 白居易 《蠻子朝》詩:“清平官持赤藤杖,大将軍繫金呿嗟。” 唐 元稹 《蠻子朝》詩:“清平官繫金呿嵯,求天叩地持雙珙。” 陳寅恪 箋證:“新傳(《新唐書·南詔傳》)雲:‘佉苴,韋帶也。’……‘呿嗟’、‘呿嵯’皆‘佉苴’之異譯。”參見“ 佉苴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呿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呿”和“嗟”兩個單字組成,主要用于形容張口歎息或發出感歎之聲的情狀。其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呿”的含義

    “呿”讀作qū(《廣韻》去魚切),本義為張口、張開嘴巴的動作。《莊子·秋水》中“公孫龍口呿而不合”即用此義,形容因驚愕而張口的樣子。引申為歎息時張口的狀态。

  2. “嗟”的含義

    “嗟”讀作jiē(《廣韻》子邪切),作歎詞表示感歎、惋惜,如《詩經·周南·卷耳》“嗟我懷人”;作動詞時意為歎息,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恍驚起而長嗟”。

  3. “呿嗟”的合成義

    二字連用強調“張口歎息”的動作與聲音,常見于古籍中描寫悲歎、感慨或驚愕時的情态。例如:

    《淮南子·俶真訓》:“口呿嗟而不知所詘。”

    此處形容因困惑而張口結舌、歎息不止的狀态。


二、文獻用例與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11頁:

    明确收錄“呿嗟”詞條,釋義為“張口嗟歎”,并引用《淮南子》例句佐證。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

    詳見《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需訂閱訪問)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024頁:

    釋“呿”為“張口貌”,引《莊子》例;釋“嗟”為“歎息”,引《楚辭》例。二者結合表示“歎息時張口之狀”。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呿”字注:“張口也。凡物開則口張。”

    “嗟”字注:“谮也。從口差聲。今訓為歎。”

    來源:中華書局影印本,2013年。


三、語義演變與使用場景


四、權威工具書推薦

如需進一步查證,可參考以下工具書:

  1.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2.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3.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古籍用例,力求準确還原“呿嗟”的語義源流與語境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呿嗟”是一個多義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發音區分:

一、作為服飾類名詞(kā jiē)

  1. 基本含義
    指“韋帶”,即古代用皮革制成的腰帶,常見于唐代文獻。例如白居易《蠻子朝》中“大将軍繫金呿嗟”,描述南诏國官員的服飾特征。

  2. 詞源考證
    據陳寅恪箋證,“呿嗟”是“佉苴”的異譯(《新唐書·南诏傳》中“佉苴”即韋帶),可能與少數民族語言音譯相關。


二、作為拟聲/描述性詞彙(xī jiē)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形容悲歎、歎息聲,表達對不如意之事的痛心(如)。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直接引用,可能與方言或特定文學用法相關,需謹慎考據。


三、讀音與使用注意

建議在文學或曆史文獻中遇到該詞時,優先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安土樂業變臉變色辨照并世詧核醇質代敍等閑人家地轉犢鼻對味兒發髢貢篚宮筵亥市恒陽轟礮緩師驩愉晦藏賤蔑驕妬金鶴罏金雞石久滞開喪刻薄寡恩渴日空聲枯樹生華老臣耒耨連篇累冊遼空砺帶河山立人蟒身駡座末景赧面衲線旁車炮壘憑中阡塍遣将徵兵耆羸群叢日省月修日雜糅合如醉如癡上池水砂石恕躬四枝妄稱僞夫瞎闖翕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