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争的意思、谏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争的解釋

谏诤。争,通“ 諍 ”。《荀子·修身》:“諂諛者親,諫争者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谏争”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àn zhēng,其核心含義是直言規勸,特指臣子對君主或尊長的勸谏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解析

    • 谏:指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其改正錯誤(如“進谏”“直言敢谏”)。
    • 争:此處通“诤”(zhèng),意為直言勸告,而非普通的争論或争奪。
    • 整體:強調通過直言指出對方的過失,以糾正其行為或決策。
  2. 經典引用

    • 《荀子·修身》中提到:“谄谀者親,谏争者疏”,意為君主若親近阿谀奉承之人,便會疏遠敢于谏争的忠臣。

二、延伸理解


三、相關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荀子》《漢典》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谏争的意思

谏争是指對某個錯誤或不合理的事情提出批評和争辯,力圖改變現狀的行為。它是通過言辭或行動,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内,向上級或當權者闡明問題、提供建議和反對意見。

谏争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谏争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讠(讠為左邊的單獨部首),右邊的部首是争。在《康熙字典》中,谏的總筆畫數為12,争的總筆畫數為6。

谏争的來源

谏争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史書《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其中有“廷谏争之術,非用非疑,豈有甯心?”的提及。隨後,在曆史上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谏争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意味着對權力的監督和公正的追求。

谏争的繁體字

谏争的繁體字為諫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谏争的寫法略有不同。谏字的古代寫法中并不包含“争”字,而是由“讠”和“敢”兩個部分組成。争字的古代寫法中,上面有兩個點而不是一個橫。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書寫中已經不再使用,而采用了現代簡化字形。

谏争的例句

1. 作為賢臣的職責,應當勇于對君主進行谏争,以避免國家陷入危險。

2. 孫權能夠接受周瑜的谏争,說明他有着開明的統治理念。

3. 在公司會議上,我們應當積極參與讨論,提出自己的谏争意見,為公司發展出謀劃策。

谏争的組詞

谏谕、谏诤、谏書、谏言、參謀、奏章、直言、進谏

谏争的近義詞

勸谏、進言、規勸、猛烈批評

谏争的反義詞

奉承、附和、迎合、默從、唯命是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