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relessly] 勤勉不倦貌;滔滔不絕貌
(1).勤勉不倦貌。《宋書·樂志二》:“娓娓心化,日用不言。”
(2).猶滔滔。不絕貌。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五·範去非墓志》:“﹝ 包恢 ﹞平生為人作豐碑巨刻,每下筆輒汪洋放肆,根據義理,娓娓不窮。” 明 高攀龍 《書醫者顧仰蒲》:“君為人好善疾惡。得人善,娓娓言之;得人不善,亦娓娓言之。” 清 章學誠 《書孝豐知縣李夢登事》:“執手論文,娓娓竟日。”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三章:“在她娓娓而談的時候,學生群中早有人不斷發出了‘胡說!’‘瞎說八道!’的吼聲。”
(3).形容言談動聽。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刁奸》:“若言一入耳,娓娓可聽,亦将有不能自禁者矣。”
(4).美盛貌。《宋書·五行志二》:“又雲:‘金刀既以刻,娓娓金城中。’……‘金刀’, 劉 也。倡義諸公,皆多姓 劉 。‘娓娓’,美盛貌也。”
“娓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ěi wěi,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形容言談動聽或連續不倦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說話流暢、吸引人且不顯疲倦。例如“娓娓動聽”“娓娓而談”等,均表示言辭悅耳、引人入勝的特點。
勤勉不倦的樣子
在古漢語中,“娓”的本義為順從(《說文解字》),後引申為努力、勤勉。因此“娓娓”也可形容人做事或學習時專注不懈的狀态。
美盛貌
古時“娓”單獨使用可表示“美”(《玉篇》),因此“娓娓”偶爾也用于形容事物美好、繁盛的狀态。
方言含義
在客家方言中,“娓娓”發音類似“mi mi”或“mai mai”,是“嬸嬸”的稱謂,如“三娓”即“三嬸”。
“娓”最初表示順從(《說文解字》),後通過引申和疊用,逐漸側重描述語言或行為的流暢、優美。現代漢語中,其核心含義集中在“言談動聽”上,其他古義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用法或具體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客家文化相關文獻。
《娓娓》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人的聲音或語言優美、動聽、流利的樣子。它的意思可以解釋為清晰而悅耳的音調,引人入勝的說話方式。
《娓娓》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女字旁(女字旁是漢字的常見部首之一,表示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口字旁(口字旁表示與口音、說話有關的事物)。
它的拼音是wěi xiǎo,并且它是一個由12個筆畫構成的字符。
《娓娓》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一書中,描述了一個人以娓娓動聽的方式與他人交流。它是古代漢字的用法,現在我們使用的是簡化字版本。
在繁體字中,娓娓的寫法為「嬛嬛」或「儇儇」。繁體字的使用主要在台灣和香港地區。
在古代漢字中,娓娓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字形原本是女字旁加上兔字旁,形狀上像是兔子的耳朵和豎起的耳朵之間有一個口的形狀,并且該字旁的豎起來的耳朵中間還有一個丨狀的筆畫。
1. 她用娓娓動聽的語調講述了她的冒險經曆,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2. 母親用娓娓動聽的聲音給我講故事,讓我安心入睡。
1. 娓娓動聽(形容聲音或講話動聽、優美)
2. 娓娓而談(形容說話溫和、流暢)
3. 娓娓道來(形容講述事情詳細、生動)
1. 悅耳(形容聲音宜人)
2. 流暢(形容語言或聲音流利)
3. 溫和(形容說話聲音或方式溫柔)
1. 呆闆(形容聲音或語言生硬、無趣)
2. 粗聲(形容聲音大而粗糙)
3. 斷斷續續(形容說話時經常中斷或斷斷續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