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近體詩。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上:“ 李嶠 、 沉 、 宋 之流,方為律詩,謂之近體。”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體凡》:“其所變詩體,則聲律之葉者,不論長句、絶句,概名為律詩、為近體。” 章炳麟 《辨詩》:“物極則變,今宜取近體一切斷之, 唐 以後詩,但以參考史事存之可也。”參見“ 近體詩 ”。
(2).貼身,緊挨身體。 明 陸容 《菽園雜記》卷一:“嘗聞尚衣縫人雲:‘上近體衣俱 松江 三梭布所製。’”
“近體”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文學術語:近體詩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與古體詩相對,包括律詩和絕句。其特點為:
日常含義:貼身或接近身體
用于描述物體緊挨身體的形态,如明代文獻記載“近體衣用松江三梭布製”。
使用注意:現代語境中,“近體”多指近體詩;若涉及衣物、物品等描述,則可能取“貼身”之意。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近體》是一個漢字詞彙,表示“近似的形狀和結構”的意思。
該詞的拆分部首為“辶”(辵)和“身”,其中“辶”(辵)是表示“行走”的意思,而“身”則代表了“身體”的意思。它共有7個筆畫。
《近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曆程。在古代,人們使用篆書、隸書等不同的字體來書寫漢字。而後來,由于書寫的方便性,人們開始使用了一種形狀和結構相近的字體,即《近體》。
《近體》的繁體版本為“近體”。其中,“體”表示“身體”的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以篆書和隸書為主。這些字體相對于現代漢字來說,形狀更加複雜,結構也較為繁瑣。
1. 這幅字的書寫采用了《近體》,看起來更加清晰易讀。
2. 在書法比賽中,他的作品運用了《近體》的書寫風格,赢得了觀衆的喝彩。
3. 學習和掌握《近體》的字形特點,對于寫好漢字非常重要。
1. 近似
2. 近期
3. 近乎
4. 近處
5. 近在眼前
1. 類似
2. 相似
3. 酷似
4. 類同
5. 仿佛
1. 不同
2. 不相似
3. 相反
4. 不像
5. 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