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時的意思、申時的詳細解釋
申時的解釋
[the period of the day from 3 p.m. to 5 p.m.] 舊式計時法指下午三點鐘到五點鐘的時間
詳細解釋
舊時十二辰制記時法。指下午三時至五時。
詞語分解
- 申的解釋 申 ē 地支的第九位,屬猴。 用于記時: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 陳述,說明:申述。申斥。申辯。申冤。三令五申。申請。申報。 重複,一再:“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中國上海市的别稱。 姓。 筆畫
- 時的解釋 時 (時) í 一切事物不斷發展變化所經曆的過程:時間。時不我與。 較長的時間:時代。古時。 泛指一段時間:時光。時令。時分。 現在的,當前的:當時。時下。時務。時宜。 常常:時常。學而時習之。 一年
網絡擴展解釋
申時是中國古代十二時辰之一,對應現代時間的下午3時至5時(15:00-17:00)。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時間範圍與别稱
- 時間:申時橫跨現代下午3點到5點,每時辰為2小時。
- 别稱:又稱“哺時”“日哺”“晡時”“夕食”。其中“哺時”源于古人第二餐的進食時間(《淮南子·天文訓》有載),而“晡”與“馎”相通,指食物。
2.文化背景
- 生肖關聯:十二時辰以動物活動命名,申時對應猴子活躍啼叫的時段,故稱“申猴”。
- 生活場景:此時陽光漸柔,古人結束勞作,享用第二餐并短暫休憩,是一天中“承上啟下”的時段。
3.曆史淵源
- 起源:十二時辰制始于西周,漢代進一步細化命名(如晡時、日入等)。
- 意義: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規律與生活節奏的觀察智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遺産。
4.應用示例
- 古詩引用:杜甫《徐步》中“荒庭日欲哺”即描述申時景象。
- 曆史記載:明代文獻提及“閱兵持續至申時”,反映其作為時間标記的實用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十二時辰體系或其他時段,可查閱權威曆史文獻或百科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申時的意思:
申時是指農曆天幹地支中的申時,即在中午11時至下午1時的時間段。申時是十二時辰之一,它的意義在古代與現代有所不同。
拆分部首和筆畫:
申時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右邊是日字旁,左邊是田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6畫。
來源和繁體:
申時在甲骨文中的形狀更加古老,像是一把戈,象征着田地的象形字。後來演變成現在的形狀,表示太陽在天頂正午時分的陰陽盛衰。在繁體字中,申時的形狀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由兩個部首組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申時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變化,但總體形狀基本保持一緻。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較為簡略,并未有現代漢字的繁複筆畫和結構。
例句:
1. 中午12點正是申時,太陽高高挂在天空中。
2. 申時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房間。
組詞:
申時沒有固定的組詞,因為它本身是一個時間段的名稱。
近義詞:
申時的近義詞可以是"正午"、"中午"。
反義詞:
申時的反義詞可以是"子時",子時指的是農曆天幹地支中的子時,即淩晨11時至1時的時間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