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話中一頭三面的人。《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大荒之山 ,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 顓頊 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謂 大荒之野 。” 郭璞 注:“言人頭三邊各有面也。”
“三面人”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既指神話中的形象,也可作為成語使用,具體解釋如下:
來源與形象
出自《山海經·大荒西經》,描述為颛顼(上古帝王)的後裔,擁有三張面孔和一條手臂,居住于大荒之野,且具有不死特性。原文記載:“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解進一步說明其頭部三邊各有面孔。
神話背景
三面人常與日月運行相關聯,居于“日月所入”的大荒之山,象征神秘與永恒。其形象可能反映了古代對多面神靈或異人的想象。
作為成語時,“三面人”比喻表裡不一、心機深沉者。其表面和善友好,實則暗藏惡意。這種用法在現代語境中更常見,強調人性的複雜性。
以上内容綜合了《山海經》文獻、神話辭典及現代詞典釋義,兼顧原始語境與衍生含義。
三面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為:三(筆畫數為三,部首為一丨)+ 面(筆畫數為九,部首為一面)+ 人(筆畫數為二,部首為人)。
這個詞的來源是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意為一個人具備三個不同的面孔或表面。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表面上對外界展示的形象與内心真實想法不一緻的情況。
在繁體漢字中,“三面人”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對于“三面人”這個詞來說,寫法并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他是個三面人,總是表現出與實際情況不符的一面。
2.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他總能忍受住,不露出任何怒容,真是個三面人。
3. 這個政客常常說話反複無常,真是個典型的三面人。
組詞:三面牆、三面環水、三面夾擊、三面形勢、三面體等。
近義詞:兩面派、虛僞、假面具、僞善等。
反義詞:真實、直率、坦誠、單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