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蘇轼 《〈郭忠恕畫贊〉叙》:“﹝ 忠恕 ﹞國初與監察禦史 符昭文 争忿朝堂,貶 乾州 司戶,秩滿,遂不仕。放曠 岐 、 雍 、 陝 、 洛 間,逢人無貴賤,口稱貓。”《宋史·郭忠恕傳》記此事,“貓”作“苗”。後因以“稱貓”謂不談政事。 宋 陸遊 《初歸雜詠》之二:“偶爾作官羞問馬,頽然對客但稱貓。”
“稱貓”是一個源自宋代的曆史典故,其含義與避談政事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蘇轼的《郭忠恕畫贊叙》,記載北宋畫家郭忠恕因與監察禦史符昭文在朝堂争執被貶,辭官後遊曆各地,逢人不論身份高低,皆以“貓”為口頭語。而《宋史·郭忠恕傳》中“貓”作“苗”,可能因古籍傳抄差異導緻用字不同,但兩者均指向同一行為。
核心含義
後以“稱貓”比喻刻意不談政事,暗含對官場紛争的疏離态度。例如南宋陸遊在《初歸雜詠》中以“頹然對客但稱貓”自嘲遠離政治的狀态。
文化背景
該詞反映了古代文人對仕途失意後的典型處世方式,通過隱晦的日常用語(如“貓”或“苗”)表達對權鬥的消極回避,屬于“避世”心态的文學化表達。
補充說明:不同文獻對“貓”與“苗”的記載差異,可能源于方言諧音或版本訛誤,但均不影響其“不談政事”的核心語義。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研究古典文學的語境中。
「稱貓」是一個常用的中國成語,意為給一物以錯誤的名稱或不當的稱呼。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禾」和「貓」兩個部首。筆畫分别是「4」和「8」。下面我們來探讨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舉例用法。
這個成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晉書·簡文帝紀》中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寫到,一次一位宮廷官員在宴會上向簡文帝稱一隻貓的時候,不慎将「貓」稱成了「鼠」。這個錯誤的稱呼引起了大家的笑聲,成為了後來「稱貓」這個成語的來源。
「稱貓」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稱貓」。在繁體字中,「禾」的上部多了線條,形狀更加複雜。而「貓」的寫法和「貓」這個字的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中,「稱貓」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有時候「稱」字的「禾」部會寫成「禾」字的縮寫形式「十」,而「貓」字的「犬」部會寫成「戍」或「素」。
這是一個使用「稱貓」這個成語的例句:他總是喜歡給别人起奇怪的綽號,真是喜歡「稱貓」。
這樣,我們對「稱貓」這個成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與成語相關的内容,可以繼續和我聊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