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節省太過而不合于禮。《詩·唐風·蟋蟀序》:“《蟋蟀》,刺 晉 僖公 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閔之。”《舊唐書·王珪傳》:“ 珪 既儉不中禮,時論以是少之。”
“儉不中禮”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過分節儉以至于不符合禮節,強調節儉與禮儀之間的失衡。該成語常用于批評因過度節省而忽略基本社交規範的行為。
源自《詩經·唐風·蟋蟀序》:“《蟋蟀》,刺晉僖公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闵之。”原指晉僖公因過于節儉被諷不合禮制,後引申為對類似行為的批評。
該成語提醒人們,節儉雖是美德,但需與禮儀相協調。若因過度節儉損害人際交往或社會規範,則可能適得其反。
相關成語如“省吃儉用”僅強調節儉,而“儉不中禮”更突出“不合禮”的負面含義,需注意語境區分。
可通過來源鍊接(如漢典、查字典等)進一步查看完整釋義及古籍原文。
儉不中禮,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做得很節儉,卻絲毫沒有考慮到禮節。它是指在節儉的同時,忽視了應有的禮儀和風度。
《儉不中禮》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儉”字的部首是“人”,共有六個筆畫;“中”字的部首是“丨”,共有一筆;“禮”字的部首是“示”,共有五個筆畫。
《儉不中禮》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孝經·衍義》中。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儉不中禮」。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是「儉不中禮」。
他雖然生活儉樸,但是從不忘記了應有的社交禮儀,絕對不是一個儉不中禮的人。
- 儉樸 - 儉省 - 儉苦 - 不費吹灰之力
- 不計較形式 - 不拘小節 - 不拘禮節
- 奢侈 - 過度華麗 - 纖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