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儉不中禮的意思、儉不中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儉不中禮的解釋

謂節省太過而不合于禮。《詩·唐風·蟋蟀序》:“《蟋蟀》,刺 晉 僖公 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閔之。”《舊唐書·王珪傳》:“ 珪 既儉不中禮,時論以是少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儉不中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過分節儉以至于不符合禮節規範。它形容一個人過于節省,在待人接物或處理事務時顯得吝啬、小氣,未能達到社會禮儀所要求的标準。

以下是該成語的詳細解釋,結合權威詞典和古籍來源:

  1. 字面與核心含義:

    • 儉: 節儉,節省。
    • 不中 (zhòng): 不符合,達不到。
    • 禮: 禮節,禮儀,社會規範。
    • 合義: 節省得過了頭,以至于不合乎禮儀的要求。指吝啬小氣,該花費的不肯花費,有失體統或人情。
  2. 出處與典故:

    • 該成語最早出自《詩經·唐風·蟋蟀》的小序(即《毛詩序》)。小序在解釋《蟋蟀》這首詩的背景時說:“《蟋蟀》,刺晉僖公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闵之,欲其及時以禮自虞樂也。”
    • 意思是:《蟋蟀》這首詩是諷刺晉僖公的。因為他過分節儉,不合禮法,所以作了這首詩來勸誡他,希望他能及時按照禮法來適度地享樂。
    • 這個典故奠定了成語“儉不中禮”的批評基調,特指上位者因過分節儉而失禮的行為。後世用法則擴展至一般人。
  3. 用法與語境:

    • 該成語通常帶有批評或勸誡的意味,強調節儉雖然是美德,但必須適度,不能違背基本的社會禮儀和人情世故。
    • 它常用來形容在應酬、待客、婚喪嫁娶、公共事務等需要一定花費以體現尊重和體面的場合,卻因過度吝啬而顯得寒酸、失禮的行為。
    • 例如:在宴請賓客時過于簡陋,在父母喪事上過分節省,在公務應酬中斤斤計較等,都可能被形容為“儉不中禮”。
  4.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解釋為“節省而不合于禮法”。其釋義直接引用了《詩經·唐風·蟋蟀序》作為書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解釋為“謂節省而不合禮法。中:符合。”同樣引《詩·唐風·蟋蟀序》為證。
    • 《辭源》(修訂本): 釋義為“節儉而不合禮法”,并引用《詩經·唐風·蟋蟀序》作為出處。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直接收錄此成語,但其對“儉”和“禮”的釋義以及相關成語(如“克勤克儉”)的語境,也支持“節儉需合乎禮儀”的理解。
  5. 深層意義:

    • 成語“儉不中禮”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中庸之道”和“禮義規範”的重要思想。它告誡人們,任何美德(如節儉)都需要把握分寸,以“禮”作為行為的準繩和邊界。過猶不及,節儉一旦越過了“禮”的界限,就變成了吝啬和失禮,反而損害了人際關系和社會和諧。

“儉不中禮”批評的是過度節儉以至于違背基本禮儀規範的行為。它源于《詩經》,強調節儉的美德必須建立在符合社會禮法和人情世故的基礎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度”和“禮”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儉不中禮”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過分節儉以至于不符合禮節,強調節儉與禮儀之間的失衡。該成語常用于批評因過度節省而忽略基本社交規範的行為。

2.出處與典故

源自《詩經·唐風·蟋蟀序》:“《蟋蟀》,刺晉僖公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闵之。”原指晉僖公因過于節儉被諷不合禮制,後引申為對類似行為的批評。

3.用法與示例

4.深層啟示

該成語提醒人們,節儉雖是美德,但需與禮儀相協調。若因過度節儉損害人際交往或社會規範,則可能適得其反。

5.近義與擴展

相關成語如“省吃儉用”僅強調節儉,而“儉不中禮”更突出“不合禮”的負面含義,需注意語境區分。

可通過來源鍊接(如漢典、查字典等)進一步查看完整釋義及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笳阿衆碧鹳雀菜子油袃蒯赤都心史舛盭春潮顣頞聃周點檢調烹斷截訛僻風幌甘足高燕衡梁鴻筆麗藻闳妙後段懷生嘩誅胡頭極暴擊髀捐資峻文渴求礦苗老而彌堅淚漣漣隆宗賣錢冒稱罵座沒救明窗淨幾秘義棄甲丢盔青癯旗織鵲術三好兩歉善人生孩生花沈屯石達開稣舒湯顯祖跳沫鐵鍬忳摯挽挽僞裝無拘束五世其昌小瞧吸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