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誅地滅的意思、天誅地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誅地滅的解釋

[stand demmed by God;maybe excuted by heaven and destroyed by earth] 受老天的誅伐、大地的滅絕

我便天誅地滅,你又有什麼好處。——《紅樓夢》

詳細解釋

為天地所誅滅。意思是天地所不容。多用于發誓、詛咒語中。 宋 朱晖 《絕倒錄》:“不使丁香、木香合,則天誅地滅。”《水浒傳》第四五回:“如有毫釐昧心,天誅地滅。”《紅樓夢》第四七回:“我要日久變心,告訴人去的,天誅地滅!” 洪深 《趙閻王》第三幕:“别忙,總有報應的時候,雷打火燒,天誅地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誅地滅是一個極具威懾力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罪惡深重到連天地都不能容忍,必遭天地誅殺毀滅。它象征着宇宙間最嚴厲的懲罰,常用于表達極度的憤恨、強烈的誓言或對罪大惡極行為的譴責。

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析:

  1. 詞義闡釋:

    • 天誅: “誅”意為殺戮、懲罰。“天誅”指上天(代表宇宙意志或最高正義)降下的誅殺。
    • 地滅: “滅”意為消滅、毀滅。“地滅”指大地(代表自然法則或根本存在)施加的毀滅。
    • 整體含義: 形容人或行為罪孽滔天、背逆倫常,觸怒了天地宇宙的根本法則,因此天地不容,必将聯合起來将其徹底消滅。它強調了一種超越人力的、終極的、不可逃避的報應與懲罰。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意指“為天地所不容而喪命”。
  2.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的形成源于古人對天地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社會倫理秩序的維護。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先秦“天人感應”觀念。較早的文獻記載可見于宋代朱熹的《朱子語類》:“蓋君子之心,至公至正,……若稍有一毫私吝心,則天誅地滅,鬼神不佑。”在明清小說中運用更為廣泛,如《水浒傳》第十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誅地滅。”這些用法奠定了其表達誓言和譴責罪惡的雙重功能。

  3. 結構分析:

    • 這是一個典型的聯合式成語,由兩個主謂結構“天誅”和“地滅”并列組成。
    • 運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天”與“地”互文,“誅”與“滅”互文,實際表達的是“天地共同誅滅”之意,強調了懲罰的全面性和徹底性。
    • 具有誇張色彩,以天地之威彰顯懲罰之嚴厲,增強表達力度。
  4. 用法與語境:

    • 用于誓言: 常與“人神共戮”、“不得好死”等連用,表達決心的堅定和承諾的莊重(如:“我若背信棄義,必遭天誅地滅!”)。
    • 用于譴責: 形容某人罪行極大,令人發指(如:“此等禍國殃民之徒,天誅地滅亦不為過!”)。
    • 常與假設條件連用: 多出現在“若/如…,則/必天誅地滅”的句式中。
    • 感情色彩: 帶有極其強烈的憎惡、憤慨或決絕的意味。
  5. 引用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該詞條的權威解釋。
    • 文獻例證參考朱熹《朱子語類》卷四十四(中華書局點校本)及施耐庵《水浒傳》第十五回(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天誅地滅”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罪惡深重、行為極端,為天地所不容。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演變

  1. 最早記載:宋代朱晖《絕倒錄》中提及“不使丁香、木香合,則天誅地滅”。
  2. 文學引用:明代《水浒傳》第十五回中,六人結義時立誓:“但有私意者,天地誅滅”。
  3. 現代誤讀:常與俗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關聯。原句中“為”(wéi)意為“修為”,指人若不修德行将遭天譴,而非“自私自利”。

三、用法與語境


四、文化内涵

該成語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的哲學觀,強調道德行為需順應天道,否則将受自然法則懲罰。儒家倫理中,它警示人們遵循仁義禮智信,避免私欲膨脹。


補充說明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常被曲解為“自私合理”,實為呼籲修身立德。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解。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水浒傳》《絕倒錄》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蘭若白汗白面兒郎班政北嶽區必也正名側生齒筭抽水馬桶垂直綠化春耕寸長尺技掉刀雕傷獨繭鈍夫額驸煩言碎辭分段身負憂蓋然性功能陶瓷關門節鬼臉城貴豔國民性宏器後來居上火箭炮江魚金剛舞津堠擊水積祘局闆看場可擦擦口蜜腹劍摳迎貌寝煤面棉紡名揚四海乃耳迫彊搶手齊鋒奇略輕文期盼賒貸四隩彈簧投轄頽勢脫節牛網聊妄作杇人潇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