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彈得破的意思、吹彈得破的詳細解釋
吹彈得破的解釋
口吹指彈可使之破,形容皮膚嬌嫩。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覷俺姐姐這個臉兒,吹彈得破, 張生 有福也呵!”《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姑娘一見 靜觀 ,青頭白臉,桃花般的頭頰,吹彈得破的皮肉,心裡也十分喜歡。”《何典》第四回:“我看你雖覺年紀大些,還面上吹彈得破,白裡泛出紅來像活 觀音 一般。”
詞語分解
- 吹彈的解釋 .吹竹彈絲。泛指演奏音樂。 宋 陸遊 《秋夜獨坐聞裡中鼓吹聲》詩:“時平裡巷吹彈鬧,歲熟人家嫁娶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我們倡和得許多感慨,他們吹彈出無限凄涼。”《紅樓夢》第五四回
- 破的解釋 破 ò 碎,不完整:碗打破。破滅。破舊。破敗。破落。破陋。破顔(轉為笑容)。破綻(衣服裂開,指事情或說話的漏洞或矛盾)。牢不可破。 分裂:破裂。破讀(同一個字形因意義不同而有兩個以上讀音,把習慣上通常
網絡擴展解釋
“吹彈得破”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形容面部皮膚極其細嫩,仿佛吹口氣或輕彈就會破裂,多用于贊美女子肌膚嬌嫩。例如《西廂記》中“觑俺姐姐這個臉兒,吹彈得破”即用此意。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來源: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原句描寫崔莺莺的容貌。
- 後世引用:清代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七回進一步使用該詞,如“白雪團兒臉,泛出桃花瓣顔色,真乃吹彈得破”。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作謂語、狀語,常見于文學描寫。
- 結構特點:補充式成語,強調皮膚脆弱嬌嫩的狀态。
四、注意事項
- 多音字提示:“得”在不同語境中讀音不同(如dé、de、děi),但本成語中讀作“dé”。
- 適用場景:多用于古典文學或藝術化表達,現代口語中使用較少。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西廂記》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吹彈得破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某物或某種狀态非常脆弱或容易破碎。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吹(口部首,5畫)
- 彈(手部首,12畫)
- 得(彳部首,11畫)
- 破(石部首,9畫)
來源:
《吹彈得破》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該詞指的是曹操的兵器弓箭非常脆弱,隻需用嘴一吹就會破裂。
繁體:
《吹彈得破》是中國繁體字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尚未發現吹彈得破在古代漢字中有其他寫法。
例句:
1. 這個玻璃杯非常脆弱,吹彈得破。
2. 那隻紙鶴飄散着柔弱的光芒,宛如吹彈得破。
組詞:
吹毛求疵、吹過的棒子
近義詞:
易碎、脆弱、脆弱不堪、脆如紙
反義詞:
堅固、牢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