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咎的意思、弃咎的详细解释
弃咎的解释
谓弃恶为善。《书·康诰》:“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 孔 传:“如欲去疾,治之以理,则惟民其尽弃恶修善。”《后汉书·章帝纪》:“诸以前妖恶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弃咎之路。”
词语分解
- 弃的解释 弃 ì 舍去,扔掉:抛弃。遗弃。弃权。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弃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弃养(父母死亡的婉辞)。弃置不顾。弃瑕录用。 取 笔画数:; 部首:廾; 笔顺编号:
- 咎的解释 咎 ù 过失,罪过:咎戾。负咎。以彰其咎。 怪罪,处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 灾祸:休咎(吉凶)。 怨仇:与臣有咎。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弃咎"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舍弃罪过、改恶向善,带有明显的道德劝诫意味。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字义解析:
- 弃:本义为抛弃、舍弃。《说文解字》释为“捐也”,即主动丢弃不要的东西。
- 咎:本义为灾祸、过失、罪责。《说文解字》释为“灾也”,后引申为过错、责备。
- 合义:二字组合,“弃咎”即指主动抛弃、远离罪过或灾祸的根源,强调主观上的改正错误行为。
-
核心释义:
- 改过迁善:这是“弃咎”最核心的含义。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罪责后,主动改正,不再重犯,转而向善。例如《尚书·商书·仲虺之诰》中“改过不吝”的思想与之相通,强调勇于改正错误。
- 避免灾祸:因“咎”有灾祸义,“弃咎”也隐含通过改正错误行为来避免未来可能招致的灾祸或惩罚,带有趋吉避凶的意味。
-
古籍用例与权威释义:
- 《尚书》孔传:在解释《尚书》相关篇章时,古人注疏常用“弃咎”来表达君王或臣民应远离过错、修明德行的意思。例如孔颖达疏可能用“能弃其咎”来形容明君的行为(需查具体篇目疏证)。
- 《左传》杜预注:杜预在注释《左传》时,也可能用“弃咎”来解释人物行为的转变,意指其改过自新(需查具体条目)。
- 《汉语大词典》:作为现代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对“弃咎”的释义应为“谓改过”。这简洁地概括了其核心含义(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年份)。
-
引申与内涵:
- “弃咎”蕴含了儒家文化中强烈的修身和自省意识。它要求个体对自身行为负责,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
- 它不仅仅是被动地停止错误行为,更强调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向善选择,是一种道德上的提升和完善。
“弃咎”是一个具有深厚道德意涵的古汉语词汇,意指主动抛弃罪过、过失,改恶向善。它体现了古人对于修身养性、改过自新的重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及古代经典注疏(如《尚书》孔传、《左传》杜预注等)。
网络扩展解释
“弃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ì jiù,其含义与用法在不同典籍中有所阐释,具体解析如下:
1.基本含义
“弃咎”由“弃”(意为抛弃、放下)和“咎”(指过失、灾祸)组成,字面可理解为“放弃过错” 或“不再追究过失”。但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其深层含义更倾向于“弃恶为善”,即通过改正错误、摒弃恶行来走向正道。
2.出处与经典引用
- 《尚书·康诰》记载:“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 此处指统治者若像治病一样治理百姓,民众便会主动弃恶从善(孔传注:“如欲去疾,治之以理,则惟民其尽弃恶修善。”)。
- 《后汉书·章帝纪》提到:“以明弃咎之路”,指通过赦免禁锢者,为改过自新者提供机会。
3.引申意义与使用场景
- 宽恕与释怀:现代语境中,可表示对他人过失的宽容,如“既往不咎”的态度。
- 自我修正:强调个人主动改正错误,如“弃咎向善”。
- 政策隐喻:古代文献中常用于治国理念,如通过教化引导民众向善。
4.相关词语与反义词
- 近义词:改过自新、弃恶从善、迷途知返。
- 反义词:执迷不悟、怙恶不悛。
“弃咎”既包含对他人过错的宽恕,也强调自我修正的积极意义,其内涵融合了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双重智慧。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尚书》及《后汉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千般霸祖倍足纲博大精深惨咽巢饮吃大户除祥逿倒胆门打市语鼎助谛审督察笲菜佛画服驯秆子河济厚报黄駓歼灭见天见地骄痴旧墟韭葅积雾鐝头狂华狂澜夸士鎯头轑阳寥落立春列曹麋麨民淳俗厚攀朱槛七尺契切邱园驱鬼弱枝枣山窝圣庙生岁神域失俪司隶诉雪宿愿汤刑滕王阁通晚筒炙涂山嵬嵬赫赫遐劫撷芼